2008年11月19日星期三

from xiaolai

很多时候,接受惩罚往往是积累经验的起点,甚至是唯一的起点


  1. 做任何事情之前,花上一定的时间分析完成任务所需的种种技能;
  2. 诚实面对自己,正视自己相对于这些技能上的熟练程度;
  3. 如果自己在某些技能上有所欠缺,那么1)短期:求助于他人;2) 长期:求人不如求己——开始学习;
  4. 测算时间,把自己擅长的部分放到后面可能是优势策略;
  5. 养成记录的习惯,以便自己随时监督自己;
  6. 按部就班完成计划。
以上是一个人自我管理之时必备之策略。如果,你是个团队的管理者,那么你的策略可能就要做出一点点的调整——如果把你的整个团队比喻作一个人的话,那么你就是这个团队的“头”。于是,你就要花很长时间分析每个人真正擅长的是什么(并非他声称擅长的)以及真正不擅长的是什么;而后花很长时间分析每个拆分出来的小任务所需之技能,之后的事情就不言而明了。


其实,受到奖励之后,原本有两个选择:1) 再次来过;2) 见好就收。好玩的是,绝大多数人会自动忽视第二个选项(这就是为什么“庞兹骗局”生生不息的根本原因)。受到惩罚之后,同样有两个选项:1) 从此碰都不碰那件事情;2) 挣扎着找一个出路。同样好玩的是,这次绝大多数人还是会自动忽视第二个选项。


很多人实际上根本不知道自己所谓的“喜欢做某件事情”实际上更可能只不过是因为那件事情相对简单、容易获得奖励而已。


A做了一件事情,即,A有一个动机,而后为了实现这个动机(Motivation)而实施了行为(Action)。而现实生活中,A之外其他的人很可能会 基于种种原因评价A的动机与行为。然而,每个人做出评价的方法、目的、手段、角度、出发点、以及能力等等都各不相同。于是评估结果自然常常大相径庭,甚至 天壤之别,更甚至“黑白颠倒”。


如果A感觉自己真的被非议了,那么其实A已经在假定一件事情:自己的所作所为,从动机到结果及其行为的过程中都是合理合法的;是因为别人理解错了、判断错了,所以才对A不满,或对A的动机、行动、行动结果不满。

如果A真的确定自己没错,那么最佳的策略就是“继续走自己的路”,而不去理会所谓的“非议”。道理也特别简 单:1) 既然对A进行非议的那些人已经理解错了、判断错了,说明他们的理解力、判断力都有问题,于是A的进一步的解释、辩解还是会被理解错、判断错——争辩是徒劳 的;2) A还要做更多的事情,而时间是“排它性”资源;所以,与其花时间去争辩,还不如花时间去做更多事情。

当然,很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所谓的“非议”其实不见得真的是“非议”,相反,是非曲直很可能真的需要大家议论才更加清楚。人真的需要常常自省,否则就会做到“自残不已”,然后“死而后已”。

在我教书多年的过程中,亲眼看到相当数量的学生仅因为所谓的“非议”而干脆放弃前行。这是一种与智商没关系的下意识的愚蠢——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给别人机会去印证他们的错误

事实上,很多事情回头看会变得更加清晰。历史也是如此,有的时候历史越远越清晰。当A前行许久,回头再看的时候,他也许会因自己当时问心无愧而又坚持至今而甚感坦然。当然,不能排除另外一种可能性,那就是,当A回头再看的时候,发现自己当初确有谬误而不自知;不过还好,毕竟走过来了,就算当初错了,现在却还有机会清醒,并且因为走得更远而可以做到清醒得更彻底;并且还可能更有能力去改过——这不是人生可庆之大幸是什么呢?

如果自己确实没错,有人愿意说,就让他们说吧,谁都应该有言论自由——哪怕说的是不对的。但是,要知道行动永远比言论更有力量。在言论与行动中做出选择,本质上来看很多的时候是“选正确的还是选容易的”之间的选择。我想埋头做事,且做正确的事,相对更容易活得坦然罢。还有最后一条,也很重要:要坦然承认自己的缺点——这有什么坦然不了的呢?但凡一个人正常,他肯定有缺点、弱点。谁要永远“伟大、光荣、正确”,那我就知道他肯定不是人了。

没有评论:

网飞三体 第一季观后感

 之前看过b站的动画三体,然后是腾讯的三体剧,最后看的才是这个网飞的三体。 动画三体里面对角色外形之类的设定比较追随原著,剧情上面也还好,虽然我没看完。腾讯的三体剧我好像也没看完,但是观感就是除了大史跟想象不一样之外其他的内容比较忠于原著。但是由于审查限制,一到关于警察就神乎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