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critical thinking”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critical thinking”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24年8月12日星期一

混沌思考

 又是好久没来这个blog了。

在现在的时代总是有一个感觉,就是信息来的真的多,真的快,全世界任何的大事在几分钟之内或者早上一起来看手机的第一眼就能马上知晓。然而自己的表达的时候却总感觉踌躇不定,不知道如何开始讲起。然后还没等好好整理表达,马上又被新的一轮信息轰炸,之前的想法倒是无足轻重了。大众的聚焦点也是一样,前一秒还在或破口大骂,或坐下吃瓜,又或眼里满含泪水,而下一秒就再被另外的信息海啸所淹没,以至于自己都忘记了前一秒在想啥来着。就像自己在沙发上突然想到要去拿苹果吃,而站起来被手机上Steam夏日促销的消息打断,看了一眼发现自己心心念念的wishlist里面的游戏居然史低90%促销,赶快打开电脑购买,最后总感觉自己刚才想做点什么的感觉。

对于自己来说,这个blog多多少少的记录了这么多年自己的一些想法的变化。其实总体来说自己的想法没有变太多。总会看到一些不公平的事情然后为那些敢于呐喊的人所感动,而自己并没有做很多事情,只是作为一个最不起眼的网民看着这一切来来往往。发生,爆料,控制,失踪,愤怒,怀疑,平淡,忘却,如此循坏。果然,黑豹的高级动物就是对人类最简洁而全面的概括。

自从今年年初知道了王局的youtube频道之后终于满足了多年来自己对于海外高质量中文媒体的缺失的感觉。虽然他们现在还只有一个小团队,很多新闻也是为了赶热度而缺乏更多深度信息的挖掘,但是至少多了一个跟海外华人更加在三观上紧密,而且不故意散布假信息的平台。对于世界苦茶也有同感,小李更不容易,只有自己一个人,但是靠他出色的信息筛查能力和清晰的表述,也成为了自己获取信息的一个手段。在chatgpt时代之后其实每个人都有主动获取深度信息简报的能力,但是听新闻应该还是更容易被接受。在看新闻渐渐的已经被短视频平台所垄断的时代,能看到的新闻越来越多倾向于吸引眼球的一两句话和视觉的刺激,而忽视信息的准确度和来源的可信度。短视频平台只希望大家看到刷到几百万上千万就好,就能赚钱。所以这种爆炸式的传播在根本上是与准确可信的信息是相悖的存在。

看多了个体的事例就想去看背后的社会学哲学的理论然后总结规律和道理,而总结完再一次次的看到同样的事情一次又一次的发生,并且每个人都像忘记了之前的事情一样重复着一次又一次的循环。一件一件这样的事情凝缩成了各个坐标轴上面的一个一个的点,汇入最后的统计学的分析,只留下了坐标轴维度的信息,而其他所有维度的信息就像进了黑洞一样消失了。有些只残留在了后代或者在乎的人的模糊的记忆力,而人没了之后就彻底消失了。

想多了,总结多了,发现一切也都是徒劳,一切也回到了原点,就跟自己从来没看过一件件的事情那样,一切保持新鲜,一切保持热泪盈眶。


2022年7月27日星期三

二舅的观后感

回村三天, 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这两天在b站突然火起来了这个视频。

先说自己第一次看的时候的观感,其实用两个词就能概括:叹气和泪水。

视频里面没什么废话,直接讲了自己二舅的故事。用半调侃半写实的语言在11分钟之内讲完了一个普通人的似乎不太普通的一生。

首先就对一个自己做视频讲故事的人而言,这个微纪录片式的视频其实质量是相当高的。用现实录好的素材来讲一个跨度几十年的故事片段其实是很有意思的方式。语言上面虽然有时候有一点甩金句的刻意,但是对二舅的故事而言能感觉到的写实和真诚。

随着视频的爆火就带来了各个方面不同的声音。这其实是比原来的视频更有意思的事情。其实从这里也能大概看出来华语或者直接说大陆圈子的人的不同的姿态。

1. 正如弹幕里面的那样,感慨二舅是个能人,只是生不逢时。如果是现在的话能至少走得更高,更有成就。并且质疑以前是否真的会打针把腿打瘸。对文革以前甚至现在的共产党政治一无所知的小白。这也是视频里面第一层的意思。所有的社会背景和现实的反思都被一笔带过,只是著重在讲主人公的故事上面。

2. 质疑作者的目的性和二舅的真实性。对社会背景虽然不敢太提但是始终强调这种视频的目的不单纯,有支持民众躺平的嫌疑。代表性的就是"老牌恶棍“”量子学派“等的文章。虽然在墙内,但是他们总想体现出来自己的思想境界在作者和1类群体之上。我能看到你们看不到的东西,你们说的那些都是表面的事情。为什么不好好说一下社会现实?为什么不让二舅说话?为什么这么多年不帮忙然后现在揭人家的伤疤?(十万个为什么等于是)

3. 直接骂政府的不作为和墙内的民众没骨气。这些人当然是存在于墙外的比如reddit和twitter上面的群体。这些人当然从来都是任何事情都能扯到是共产党的错误或者是民众的不反抗。真的是:任,何,事。这些人可以借用reddit和twitter上面不懂中文的平台来传递自己的不满和阴谋论。跟支持trump的民众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难怪大纪元会给trump捐那么多的钱。

4. 回归到1类群体,但是是看透了其他群体之后的人。我觉得作者其实就是在这里面。不管社会现实什么样,不管我是不是能做不能做,不管为什么我不多做一些,我只是想讲这个故事,我只是想把这个故事讲好,让二舅的一生能有个在这个世界上留下来的影子就可以了。为什么不去讲社会现实?作者压根没想讲,或者说讲了有用么?况且作者在之后也接受了采访,明确说了绝对不让二舅接直播什么的,而且也试图帮过,但是对二舅来说最好的状态就是现在。最好的就是身边的这些邻居乡亲们能需要自己,能继续积极乐观的活着,也饿不死。

2和3类人总能把一切归结于共产党和政府的原因是什么?其实就是因为有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做比较然后得出来的结论。似乎一切都能被政治体制所改变,被政治制度所治愈。然而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人类所发明的一切的东西不都是为了满足一小部分人的欲望而让另一大部分人失去原来所拥有的吗?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里面出生在贫苦的家庭里面,始终受歧视的社区里面,生来残疾或者被大公司搞残疾的人,难道就能得到真正的公平?如果说连讲二舅的故事都是为了宣传躺平主义的话那欧美的尊重个人想法的观点也可以与之媲美。在欧美有多少人就是因为太被尊重个人想法而走入歧途?就是因为表面上”尊重“每个人的想法而事实上淘汰那些不上进的人们?

自己活得明白才是对人的一生来说做成功的事情。无论在什么社会里面都是如此,向来如此。对于个体来说每个人的背景环境等等都是不一样的,在有限的资源里面做最多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衡量这个人的成功的唯一途径。换句话用作者的话说是”饱满度“也为之不可。

而且,这些东西其实还需要自己去总结和理解,不能从别人那里获得。这样才能自己相信这个理论是对的。

2020年8月20日星期四

关于吃播的思考

 最近国内央视开始批判吃播的现象了,观点是浪费食物,铺张浪费,并且结合今年全球食物短缺的现状。

基督教里面的七宗罪里面gluttony,即暴食排列第一,或许就是因为在古代历来粮食是人生存最重要的一部分,浪费食物的另一层意思其实就是剥夺别人生存的权力。这也是宗教对于人类社会的约束的一部分。对于人的生存来说,拥有足够生存的食物和好的环境是每个人生理上面的需求之一。但是这种需求并不是有限度的,就像很多动物一样,当给它超过自己能承受的食物的时候,动物也会想方设法的去保存或者吃掉。然而大自然在这时候给予的约束就是自己的胃,保存的数量(chipmunk 花栗鼠的腮),和忘却食物地点的大脑(松鼠会将过多的松子存起来埋在地下,然后忘记,从而间接种植了新的松树)。

而人类在古代虽然已经掌握了一些保存食物的技术,但是技术还没有发达到在每个单独国家的每个人都能食物无忧的地步。所以在自己的社会里面由于阶级和生产工具的差距导致的食物的差距会让人自然而然把暴食这一罪行的憎恨排到前面。在古代,如果皇帝阶级达到铺张浪费的地步的话往往就预示着朝代的末路。

在食品工业化和信息全球话的现在,一切似乎都改变了很多。暴食,对金钱的贪婪,对权力的贪婪,在现在变得并不是坏事。在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已经工业化的国家里面,上层对金钱的获取总会最后在花钱的时候一层一层转到下层人民,对食物的工业化会将食品的成本显著降低,最后将整个社会的经济激活起来的同时让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到满足卡路里需求的食品。至少在已经工业化的国家里面这套做法是可行的。而保证这种经济循环的后盾就是健全的不基于掌控国家权力的组织的法律体系和人民意见的有效反应渠道。在民主(或者尝试民主)的国家里面,这两个分别是独立的法院和独立的媒体。而在非民主国家里面,就更加复杂,甚至有些国家并不存在这两个系统。在中国更多的是两个极端的结合:中国拥有解决一部分民事和刑事案件的独立的法院系统,但法院的方向是由统治党派决定的,所以在部分法院的判决里面体现的对于法律的解释事实上是统治党派的决策来指定的;媒体也是一样,关于民众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媒体拥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然而关于涉及国家的报道,报道方向和尺度的拿捏还是要基于统治党派的政策方针。于此相辅相承的是两者在执行层面的自由度和统治党派自行建立的透明体制。举个例子,在美国,一切大大小小的事情如果较真起来就需要警察的执法,因为法律是不可逾越的,然而在中国,如果只是小事的话,警察都会第一建议和解而不是去打官司。也正是因为法律的体系并没有覆盖到社会所有矛盾的方方面面,政府设立了监察部门和各种沟通渠道(比如消费者权益协会)去满足民主的大大小小的要求和听取意见去缓解法院和民众的压力。而这套体系是现代资本主义和5000年来中国的封建社会的智慧的结合体。

但是在这套体系没有建立起来的国家里面,暴食和贪婪并不是一件好事。在这些国家里面,暴食和贪婪应该像古代基督教一样作为罪恶去看待。暴食只会让民众没有食物,贪婪只会让顶层贵族越来越富。同时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5000年中国的智慧去建立由下至上的晋升阶梯和道德约束,并且全球化导致原来的顶层贵族的金钱可以并不在国内消化,而是直接拱手交给富有的别国。中国是两者之间的存在,所以在拥抱资本主义的同时,政府会去引导正确的事情,即便可能对经济有坏处。暴食和铺张浪费事实上是在现在资本主义经济里面的重要驱动力之一,贪婪和浪费驱动了产品的过量生产和过量消费,就像懒惰驱动了某些新技术的开发一样。

另外一点,全球化的社会事实上只是有钱阶级的全球化,而贫困阶级并没有接触全球信息和物资的能力。贫困的人们依旧只能依赖自己国内的体制去满足基本的生存权力。暴食和贪婪之所以在发达国家不再是问题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利用全球化的机会去转嫁国内矛盾的能力。美国用美元来转嫁美元通胀的方式已经众所周知,而工业生产同时的副产品,比如工业废料,各种垃圾,高污染低回报的生产原料等等都通过全球化转嫁给了世界其他的发展中国家。这也不是什么试图隐瞒的秘密。而在所有的行业都进行全球化的同时,媒体却在更加稳固的进行逆全球化。每个国家的媒体的受众都是自己国内的人们,所以当对自己有利的报道就会铺天盖地,而外界的指责就会充耳不闻。也就是说媒体就是人民的有色眼镜和过滤器。这里我又不知不觉的转移到了对现在媒体的痛恨。

总结一下,就是中国的政府对这种铺张浪费的批判事实上作为我是很支持的,而在民主社会里面并没有这种约束的方式,就跟现在新冠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可以做到根绝新冠而西方民主社会里面没办法做到一样。但是凡是都有度的限制,就像在东方的民主社会里面人们的集体主义思想也可以做到强制约束一样,当这种批判走到了极端的话,中国人民的另一面就会被激发出来,而自己再也不像看到60 70年代的悲剧了。

2020年4月17日星期五

写在历史中的现在

一次又一次的经历历史。
多年之后出生的孩子可能会好奇经历这个年代是什么感受,就像我好奇经历60年代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的人都是什么感受吧。
不过,在历史的湍流当中,似乎大部分的人都是其中的一个小分子,感觉不到太大的波动。而也有一部分人正好夹在了各种湍流的风口浪尖,而他们对时代的感受会完全不同。
这次的事情自己深感到了对舆论控制的重要性。其实一切都是人自己决定的,自己规定的,所以绝大多数的人并不会真正抽丝剥茧去进行真正的独立和批判性的思考,而只会寄托于媒体对信息的过滤然后再去巩固自己的世界观。
所有的媒体的存在就是为了这些人去服务的。在非科学和统计的方法的支持下进行信息的收集和过滤,然后把过滤出来的东西去喂给大多数人,在合乎他们的胃口的前提下。
欧美的新闻播报方式基本都是一样的,在事实之后加上观点和之前对整体情况的偏见。比如在播报任何关于中国的新闻的时候,先放事实,紧接着就是拿出来陈年旧谷子,比如文化大革命啊,8964啊,法轮功迫害啊,人权律师啊等等的事件去联系现在的事实。这样以来,第一,会巩固对这些事情略有耳闻的人对中国的偏见,比如即便是相对正面的中国的报道,也会因为联系到这些事件之后让人把正面的报道要么当作了对以前邪恶的救赎,要么当作背后肯定有猫腻的只是存在于表面的正面事实。通过这种手段,媒体可以做到不会让自己的报道前后事实违背,而且会加强对这些人的观念巩固作用。第二,对于在之前对中国的想法并没有偏见的人,会让这些人好奇为什么这些正面的报道会联系上以前的一些事情,然后了解以前的事情之后就会改变对中国的想法,即便这些事情本身的争议很大,背后的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但是留下来的各方面的资料当然都不会对中国有利,因为同样的手段在之前的事情的报道中被采用。
追随根本的原因的话,第一应该就是殖民时代之后全世界对西方语言的侵入的无防备。全世界很多国家自己的语言都直接被抛弃了,直接完全接受西方语言,而全球化的进程也是由大英帝国时代的残留提供了手段。接下来,18世纪开始欧美对全球化追求的欲望达到了顶峰,先是用殖民的手段,然后20世纪之后用大规模的战争的手段去巩固全球化的正义性,而使用的手段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自由和民主两个听起来完美的思想。同时在20世纪美国在二战之后的天时地利人和情况下对资本的控制进行了整理,完善了自己去实行自由民主思想的必要条件。先是语言,然后是思想,最后是资本。这三方面造就了美国对全世界所有方面的的完美的控制。在这三个方面如果不能一起击破的话最终任何的努力只是昙花一现然后被淹没在历史当中。
语言:在现在全世界语言分布的情况下会越来越倾向winner takes all的理论,也就是说的人多的语言会越来越多,而少的语言会越来越少。所以不会出现一个新的语言蔓延到全世界的情况。当然,是以现在技术的条件下。如果NLP真正做到可以翻译任何人的任何语言下面的任何意思,并且学会现在所有媒体熟练运用的信息过滤的方式的话语言这一个方面其实是中国作为输出自己思想的方面最有希望成功的方式。
思想:人类从来不缺思想,也就是说其实绝大多数的想法在很多年前哲学家们已经思考过了。到现在对于政治的主义基本就剩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方向,而事实上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采用唯一的一种,而都是两种的结合在不同比例下面的结合。除了政治体制的思考,很多对人性本身的思考也是很全面的,比如自由与平等的矛盾,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矛盾。而民主这一思想其实是政治思想和人性思考像结合之后的产物。自由是人们对于贪婪的欲望美化之后的概念。人类在19世纪之后的飞速发展正式建立在贪婪,或者是自由的追求下的现象。人所追求的自由是什么,无论追求的是什么,背后都有贪婪的欲望在驱使。比如所谓的财政自由,是指对物质上面自己想买什么就能买什么的自由?这个问题已经在所有人身上,无论有钱还是没钱,都能看出来结果,就是在财政上面不存在真正的自由,无论你多有钱只要你还是在追求物质上面的贪婪,那就永远没有尽头。接下来思想的自由,这个只存在于思想当中,如果人能做到完全去追求思想的自由的话那么现在没有任何的人会去阻挡你的思想,因为你只要在脑子中思考就好了,这也许是唯一而且绝对的自由。但是很多人说,中国不让人思考,政府会禁掉各种各样人的想法。而事实上,没有任何的政府或者个人会禁掉每个人的想法,只是限制的方式和手段不同而已。在中国,因为自古以来集体主义的思想深入人心所以政府所管辖的事情会比西方多很多,在管辖的同时也会照顾人的感受,有点像中国父母,爸妈管得多但是照顾的也多。而在西方,自由主义让政府一旦管得多一些人民就开始进行地方运动,就像四方父母,爸妈管得少,给予孩子自由更多,但是照顾的也少。这样在政府上面体现出来的区别就很显而易见,一方面的极端是什么都管,然后不让你有别的不好的思想因为父母的多年的经验告诉你什么是对的,而另一方面就是什么都需要你自己去想去经历,而我不会去管你自己怎么去思考。然而两方其实都没有做到完全的极端,否则两个社会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一样。在中国多年的集权社会的经验孕育出来了公平的自下而上的晋升体系,即科举和现在的高考。而看似崇尚自由的西方社会因为从小就告诉你了自由是第一,所以就没有任何帮助你晋升的渠道,因为,well,你的选择都是你的自由。以前是各种贵族的阶级体系,现在是各种隐形的圈子,比如兄弟姐妹会政治世家财阀世家来决定你可以在哪一个阶级去体验你的“自由”。
而中国一直被西方指责的对思想自由的禁锢其实是存在的,然而中国自古以来的经验告诉了中国人思想的自由并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只是一个爱好罢了。给自由的思想提供实验的场所是西方近代社会的做法,而这其实本质上就是去鼓励贪婪的人去满足自己的贪婪。而中国和宗教时代的欧洲都知道贪婪的后果就是对人类集体的不公平,而且这种不公平是隐藏的,因为中间会经历很多环节的关联而导致贪婪的人和最后收到不公平的人之间的联系会让人忽视掉。这就是为什么商人从来在中国都是最让人歧视的职业,在古代欧洲同样,因为商业就是对金钱的特别贪婪的人才能去有动力实现的,对金钱没有欲望的人就不会各种客服艰难险阻去赚钱了。
而西方支持的去批判中国体制,控制人民思想等等的人其实也是因为贪欲,要么是想拿到各种好处(金钱,身份),要么就是单纯的想让别人追随自己的想法然后去满足更大的欲望,比如政治上颠覆政权或者西方得奖然后自己可以名利双收。
其实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普通人的贪欲也就很小,在体制里面能活下去,有吃穿住就可以了。而那些想冲出体制,改变体制,想改变世界的人必须靠强大的贪婪的欲望才能让自己坚持下来,这种贪婪,同样要么是对金钱上的贪婪,要么对权力上的贪婪。这些进步的欲望正需要金钱和权力上面的正向反馈才能持续下去,让人持续去努力。这里面权力上面的反馈可以体现在更多的方面,比如享受的特权(例如,只有少部分人才能进入的宴会),人群对自己的认同(例如当明星)和可以容易的执行自己的想法的权力(例如当美国总统,即便是多么愚蠢的想法也可以肆无忌惮的去说去执行)。
另外一个群体有一些不一样,就是科学家或者思想家。当然不排除里面也有是把金钱或者权力和集体认同的欲望作为动力的人的存在,这些人让自己努力的动力则是对这个宇宙的好奇。而正向反馈基本就是体会在自己的想法与现实的观察一致的时候带给自己的快感。这个其实跟一些商人把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践然后得到商业上的成功的正向反馈基本是一样的,就是当自己对世界的想象和现实的反馈一致时的快感。只不过商业上面是用金钱来体现这个反馈,而科学或者思想家会更纯粹的只是对这种一致产生快感。

吃过中午饭感觉想法被打断了,不过重新看一下自己写的东西感觉越来越偏心理学的解释和苏格拉底时代的哲学了。

资本:对这个的控制就是体现在美元上面,这个基本所有人都知道重要性吧。当一个国家控制着全世界交易的硬通货,当然这个国家得到的好处就是不言而喻吧。

不管什么样的体制,其实每个人更关心的应该是微观上面对自己的影响,而非宏观上面的纷纷扰扰。别的地方的情况,媒体都会以水深火热的报道提醒你自己住的地方还不错哦,你看看别的地方都什么样了。基本的事实其实现代国家都没办法去很严重的扭曲,当然除了朝鲜,这一点全世界都差不多。然而对于事实的过滤方法每个地方可能略有不同。但是万变不离其中的就是用通过添油加醋或者不去除掉影响因素的情况下阐述自己的想法。而在微观上面,其实一个人无论在哪里无论贫穷还是富贵,都会有得失,有人欢喜有人忧。对于新冠这个事情,微观上面的处理其实中国跟美国西方都有各自的难处和长处,而且很多的事情其实做法都是同样的。比如中国对无症状感染者之前不计算在总统计人数里面的做法,在西方也是一样,甚至很多地方比如纽约在试剂盒已经很充足的现在依旧没有被检测,即便症状已经持续了很久而且基本百分之百可以确定是新冠感染(我老板的妹妹就是,现在已经2周,身体渐好)。所以说人类在这个病毒面前的手足无措跟政治体制并无半点关系,而政治体制恰恰是让更多人感染病毒的原因。西方的自由开放的人的观念和接触方式加上不作为的管理体制,中国集权体制下面遇到问题时候缺乏有效曝光渠道所带来的对策的迟缓,都是让控制病毒成为难题的原因。种种的方面都影响科学在人类面前体现出来的重要性,对于科学可以证明出来的手段--完全的城市封锁在中国可以做到但是在西方几乎不可能做到,而科学正是西方发明出来的探索世界的方式。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灾难应急方式其实在一些程度上面弥补了自由散漫的社会对灾难应急的不足,但是当真正的灾难降临,显然还是远远不够。
其实求同存异这一点才是正常大多数人应该采用的方法,然而因为思维的不透明和黑暗森林法则,使得那些追求贪婪满足自己欲望的人让求同存异变得收益底下,这点在博弈论里面已经很详细的研究过了。比起接受敌人共同生存,消灭敌人或者将其同化才是人类自古以来的生存之道。这是智人赖以生存的方法,亦是其他人种(如尼安德特人)灭绝的原因。

解决世界问题的终极办法,一是树立新的共同敌人,比如外星之类的。二是全人类信息共享,而这种共享并不是网络全球化这么简单,而是在没有人类自己的有目的的媒体的情况下实行的人类信息共享。这个事情人类是不可能自己做的到的,现在的希望只能寄托于完全体的人工智能,当然这个人工智能也不能拥有像人类一样的偏见和信息过滤的方式的条件下。所以这个人工智能首先要学会用统计方法去理解所有跟人类社会相关的信息,然后用科学方法去继续探求这个宇宙的方方面面。而这种人工智能现在也没有好的方法去实现,现在的人工智能都只是在模拟人的思考方式的低级人工智能。或者,在不同的人的眼里,这也许就是神。

(第二天)
感觉自己乱七八糟写了太多东西,而每个方面似乎都能进行延展然后用超图的方式去链接在一起,Wolfram的理论很有道理,不只是物理学的基础原理是这样,人类社会中的方方面面似乎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连接在一起。我去好好学学超图理论了。

2019年2月25日星期一

self reflection

感觉自我反省这个主题自己经常在blog上面写,所以已经是不知道第多少次的self-reflection了。

这次呢,是关于自己如何让自己有动力的去做该做的事情。自己总会在做一件事情做得太多太久的时候感觉到厌烦,特别是当这件事情没有强制性的压力逼自己向前push的时候更容易产生这种情绪。所以自己很喜欢上课,上课的deadline让自己感觉自己完成的事情很多,然后自己很努力。但是其实上课只是学的是知识,当真正运用知识的时候很多情况下自己根本不知道该用什么,换言之,自己可能缺乏将问题梳理清楚,然后重新规划问题并且去解决的能力。再往深点说,其实自己也有这种能力,只不过没有足够的动力去让自己去motivate自己然后运用所有这些方法去做事情。最简单的动力的来源就是别人给定的目标,只要去达成就可以了,比如上课的deadline啊,或者老板给定下来的期限。但是这个工作的一大特点就是老板并没有真正硬性的期限。可以说是管理上面不够push,不像别的公司的老板一样给员工定目标然后去考察绩效等等。所以取而代之的就是自己需要self-motivate。今年开始自己才逐渐感觉自己回去认真想工作的事情了,而不是给个很loose的目标,然后随便做一做就好了。自己需要对每一个project的每一个细节进行管理和记录。将每一个project的每一个目标定下来,然后一点一点的记录进程,会让整个的工作觉得有效率很多。

然而现在方法掌握了,动力却有的时候还是很缺失。然后很一直苦于纠结怎么去改善,因为自己有的时候就是一干闲事然后就停不下来,还不容易停下来了也不愿意去干该做的事情。最近发现有一种方法,就是上社交网络或者各种信息渠道去看自己的朋友的进展如何。看着社交网络上面或者个人网站等等上面朋友的丰功伟绩,然后对比自己没什么成就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真的好差,然后还在这里不务正业,然后就感觉到了内疚,从而恢复自己做事情的动力。虽然自己知道而且所有人都说最好的给自己动力的方式是去坚定自己的目标,然后要有自制力和信心,但是真正去实现这些实现目标的方式的动力还是得来自于自己觉得容易让自己获得动力的方式。我的话可能除了别人给的deadline之外最后用的就是这种peer competition了。比如说看看比我还小却很聪明然后做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好发各种paper还赚钱赚的多的人的简历或者achievement,感觉自己瞬间是个傻逼,然后坐直了乖乖回去干活好了。很鸡贼的方法,所以没法在别的地方跟别人share,只能默默写在这里。

最近越来越觉得很多的话,很多的情绪需要在特定的情况去改变或者至少去控制。即便是结婚的两个人或者最亲近的家人都需要。这个也慢慢去改变吧,情商这个东西遇到人越多越高,没法遇到那么多人的话就在遇到每一个人的时候珍惜锻炼的机会吧。

2018年7月18日星期三

半年post

每一次发blog都感觉距上一个那么的久远。这一次还算可以,只有半年多。其实每一次写完之后都想着可以至少一个月写一次之类的,结果却过了好久才突然想起来还有这个blog。越长大身边的事情就越来越多,各种琐碎的事情不断的去打断自己的思路,导致当自己有各种想法的时候没有机会去记录下来。而自己在这上面写的东西也基本不会再回来读一遍,因为很久之后的想法就没有当时那么的深刻从而缺乏代入感。不过很多年之后再翻出来看的话是不是会觉得好玩呢?

生活慢慢变得规律而无趣。自己的各种各样的想法也在不断的信息的刺激下变得粗浅和麻木。以前在网上看到一些让人气愤的消息的时候至少可以向深层次去挖掘一下原因。然而同样的事情一次又一次的发生,就像以前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样,所有人的反应也一样的有规律:愤怒,辱骂,问责,杠精,互骂然后平息,遗忘。人类的历史告诉人类唯一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会吸取教训。同样的错误会一次又一次的出现,而所有人又会一次又一次的遗忘。制度上面究竟是要学习现有的先进的经验,还是要自己去用一次又一次沉痛的代价去摸索,没有正确的答案和方向。别人走过的路如果再去一样的走,只会被前面的人不断的压榨和欺负,但是走自己的路又会被所有人孤立和不理解。金钱至上的观念也许并不低矮,勤勤恳恳的低头做事也许也只是逃避困难的一种体现而已。无论是个体还是整个社会都在无限的矛盾、冲突、选择、后悔中不断的摸索前进,也许就像Drunkard's walk一样,无论怎么走多远也只是在身边原地打转。当发现所有的事情都有两面性,反面正面都有合理性的时候,到底自己怎么去选择,会变得极其的困难。一般的解决方式是更加深度的去研究每一面的合理性,比如在工作上可以这么去做,用更加系统的方式去评估每个选项。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比如熟人聊天,生人聊天,网上互喷,留言对骂等情形的时候,每个情形却有自己一套只属于自己合理性的方式。如果将理性系统的方法带到这些情形的时候就会被对方嫌弃为“道德至高”或者直接无视,或者用诡辩和人身攻击的方法攻击回去。所以每个人都想投入在蓝海里面去吧,不只是有赚钱的机会,更是会让整个的环境更加的契合自己,或者只是让自己更早的适应环境。智人在对待不熟悉的环境的时候一般都会先让自己强大到统治和改变这个环境,然后再制造一个人为的环境去适应。打拼天下的人和治理环境的人没法是同一个就是一样的道理。打拼时需要的素质是打破所有的桎梏,打败所有竞争者,而治理的人是创造各种各样的规范去让跟自己打拼的人能在不打拼的时候乖乖的继续跟着自己各司其职,自己当然也是会去适应这些规范。

说到个人,感觉自己还是没有从根本去改变自己的习惯被人管教的性格。当没有监督和外力压迫,需要自己制定计划努力向前的时候感觉总是力不从心。是否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计划会让自己更有动力去实施?如何增加交流机会让自己更加客观的认识到自己?2年的工作除了网课的学习之外唯一感觉自己学到的东西就是如何去应对孤独了吧。多给自己制定目标,多记录自己的进步,当觉得身边无人不知道该往哪里走的时候停下来记录一下反思一下也不妨是个好方法。

2008年12月6日星期六

Critical Thinking...

Critical thinking is a form of judgment, specifically purposeful and reflective judgment. In using critical thinking one makes a decision or solves the problem of judging what to believe or what to do, but does so in a reflective way. Critical thinking gives due consideration to the evidence, the context of judgment, the relevant criteria for making that judgment well, the applicable methods or techniques for forming that judgment, and the applicable theoretical constructs for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the problem and the question at hand. These elements also happen to be the key defining characteristics of professional fields and academic disciplines. This is why critical thinking can occur within a given subject field (by reference to its specific set of permissible questions, evidence sources, criteria, etc.) and across subject fields in all those spaces where human beings need to interact and make decisions, solve problems, and figure out what to believe and what to do.

...wikipedia

Overcoming Bias

There is no simple way to reduce one's bias. There are, however, ways that one can begin to do so. The most important require developing one's intellectual empathy and intellectual humility. The first requires extensive experience in entering and accurately constructing points of view toward which one has negative feelings. The second requires extensive experience in identifying the extent of one's own ignorance in a wide variety of subjects (ignorance whose admission leads one to say, "I thought I knew, but I merely believed"). One becomes less biased and more broad-minded when one becomes more intellectually empathic and intellectually humble, and that involves time, deliberate practice and commitment. It involves considerable personal an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To develop one's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ies, one should learn the art of suspending judgment (for example, when reading a novel, watching a movie, engaging in dialogical or dialectical reasoning). Ways of doing this include adopting a perceptive rather than judgmental orientation; that is, avoiding moving from perception to judgment as one applies critical thinking to an issue.

One should become aware of one's own fallibility by:

  1. accepting that everyone has subconscious biases, and accordingly questioning any reflexive judgments.
  2. adopting an ego-sensitive and, indeed, intellectually humble stance
  3. recalling previous beliefs that one once held strongly but now rejects
  4. Tendency towards group think; the amount your belief system is formed by what those around you say instead of what you have personally witnessed.
  5. realizing one still has numerous blind spots, despite the foregoing

An integration of insights from the critical thinking literature and cognitive psychology literature is the "Method of Argument and Heuristic Analysis." This technique illustrates the influences of heuristics and biases on human decision making along with the influences of thinking critically about reasons and claims.

妞妞 2

 上周刚写完妞妞的事情,当时多少带了点绝望和无奈的情绪。 结果周五尝试了一下让她在晚上8点多之后哭了十分钟之后睡眠就改观了好多。当时一般晚上7点半给她奶睡之后在8点多的时候会醒一下。之前的方法就是去安慰一下让她睡。之后9点多快10点的时候会再醒一次,一般那个时候我就过去安慰之后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