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miscellaneous”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miscellaneous”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24年10月24日星期四

四言绝句

霜重殘枝星寥落,雪消遠嶺水微遲。
龍甦幽谷風送樂,日暖青峰松映曦。

 

 Chatgpt 还是挺厉害的,调教了一番之后给了我这首诗。

前两句冬风萧瑟,冰雪初融,而后两句巨龙苏醒春暖花开,正好对应了新旧交替的时节,并且把乐曦藏尾。

这个字的繁体很喜欢,龙苏这个简体完全没有巨龙苏醒并重生的感觉。

整个诗对仗也很工整,意向也比较简单易懂,不会不知所云。


2022年7月27日星期三

二舅的观后感

回村三天, 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这两天在b站突然火起来了这个视频。

先说自己第一次看的时候的观感,其实用两个词就能概括:叹气和泪水。

视频里面没什么废话,直接讲了自己二舅的故事。用半调侃半写实的语言在11分钟之内讲完了一个普通人的似乎不太普通的一生。

首先就对一个自己做视频讲故事的人而言,这个微纪录片式的视频其实质量是相当高的。用现实录好的素材来讲一个跨度几十年的故事片段其实是很有意思的方式。语言上面虽然有时候有一点甩金句的刻意,但是对二舅的故事而言能感觉到的写实和真诚。

随着视频的爆火就带来了各个方面不同的声音。这其实是比原来的视频更有意思的事情。其实从这里也能大概看出来华语或者直接说大陆圈子的人的不同的姿态。

1. 正如弹幕里面的那样,感慨二舅是个能人,只是生不逢时。如果是现在的话能至少走得更高,更有成就。并且质疑以前是否真的会打针把腿打瘸。对文革以前甚至现在的共产党政治一无所知的小白。这也是视频里面第一层的意思。所有的社会背景和现实的反思都被一笔带过,只是著重在讲主人公的故事上面。

2. 质疑作者的目的性和二舅的真实性。对社会背景虽然不敢太提但是始终强调这种视频的目的不单纯,有支持民众躺平的嫌疑。代表性的就是"老牌恶棍“”量子学派“等的文章。虽然在墙内,但是他们总想体现出来自己的思想境界在作者和1类群体之上。我能看到你们看不到的东西,你们说的那些都是表面的事情。为什么不好好说一下社会现实?为什么不让二舅说话?为什么这么多年不帮忙然后现在揭人家的伤疤?(十万个为什么等于是)

3. 直接骂政府的不作为和墙内的民众没骨气。这些人当然是存在于墙外的比如reddit和twitter上面的群体。这些人当然从来都是任何事情都能扯到是共产党的错误或者是民众的不反抗。真的是:任,何,事。这些人可以借用reddit和twitter上面不懂中文的平台来传递自己的不满和阴谋论。跟支持trump的民众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难怪大纪元会给trump捐那么多的钱。

4. 回归到1类群体,但是是看透了其他群体之后的人。我觉得作者其实就是在这里面。不管社会现实什么样,不管我是不是能做不能做,不管为什么我不多做一些,我只是想讲这个故事,我只是想把这个故事讲好,让二舅的一生能有个在这个世界上留下来的影子就可以了。为什么不去讲社会现实?作者压根没想讲,或者说讲了有用么?况且作者在之后也接受了采访,明确说了绝对不让二舅接直播什么的,而且也试图帮过,但是对二舅来说最好的状态就是现在。最好的就是身边的这些邻居乡亲们能需要自己,能继续积极乐观的活着,也饿不死。

2和3类人总能把一切归结于共产党和政府的原因是什么?其实就是因为有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做比较然后得出来的结论。似乎一切都能被政治体制所改变,被政治制度所治愈。然而事实上真的是这样吗?人类所发明的一切的东西不都是为了满足一小部分人的欲望而让另一大部分人失去原来所拥有的吗?在美国等发达国家里面出生在贫苦的家庭里面,始终受歧视的社区里面,生来残疾或者被大公司搞残疾的人,难道就能得到真正的公平?如果说连讲二舅的故事都是为了宣传躺平主义的话那欧美的尊重个人想法的观点也可以与之媲美。在欧美有多少人就是因为太被尊重个人想法而走入歧途?就是因为表面上”尊重“每个人的想法而事实上淘汰那些不上进的人们?

自己活得明白才是对人的一生来说做成功的事情。无论在什么社会里面都是如此,向来如此。对于个体来说每个人的背景环境等等都是不一样的,在有限的资源里面做最多最有意义的事情就是衡量这个人的成功的唯一途径。换句话用作者的话说是”饱满度“也为之不可。

而且,这些东西其实还需要自己去总结和理解,不能从别人那里获得。这样才能自己相信这个理论是对的。

2021年12月15日星期三

从彭帅事件聊到AI区块链

 先来Link

其实从这个blog开始的时候就不断的关注在中国的人权的问题。而随着这些年看着国内日新月异的变化,看着有钱人越来越多,民众似乎也是越来越有钱,0几年的时候不断在网上频繁出现的各种人权问题如今在国内基本都到达不到大众的视野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年西方人们对微博等大众平台对于中国人权问题改善的期待在这些年来越来越小了。而在技术发展的同时,审查制度的完善也到达了同样的高度。从这方面看来,中共在保持国家稳定的问题上面的投入产出比还是很值得肯定的。

其实政府主导的研究和技术发展的项目里面大多数还是遵循着copy-paste的手段和方针。不过这些项目渐渐从表面的商业产品上转变到了背后的技术层面。这点也着实证明了国内技术的进步。不过在网络长城上面,我觉得国内的技术应该达到了世界先进的水平。其实就关键词封锁等算法而言并不复杂,难的是难在如何将上面的指令到达公司内部然后尽快的形成干涉。不知道在国内的互联网私企里面是否存在党委书记这个职务,以及如果存在的话这个职务的主要责任是不是就是对信息过滤负责。谁在做屏蔽的决定?谁在中间进行传达?如果发生屏蔽延迟导致事情发酵过大的情况,谁来负责?

其实中国的问题从来不在于是否像外界所说人权打压,而是以权谋私。这个才是中国群众最深恶痛绝的事情。人权不人权只是西方的定义和概念罢了,这么多年西方媒体的不断宣传只是把人权这个概念在国内越来越妖名化了。10多年前的时候说起人权人们还是会想起一些人权律师啊,杨佳啊之类的例子,而现在说起人权国内的人只会想到西方媒体贼心不死而已。媒体的发展,特别是自媒体的兴起,一方面看似能让更多人接触到更快更新更多的信息,但事实上只是让人减少了自己的独立思考时间,取而代之的去看狗狗和婴儿视频罢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的特别在这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以权谋私,全世界人深恶痛绝的课题,在中国却是亘古至今不变的话题。西方的民主体制和媒体的第四支手的力量似乎已经解决部分问题。但事实上在钱的面前政治的力量还是可以左右很多事情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么深受诟病的枪支问题在美国却无法解决,各种政治力量的博弈并不会听从底层人民的声音,而只会听从金钱的声音。在现在的社会里面,似乎只有钱的声音才是最大,然后所有人都为了能听见一点钱的流动的声音而前赴后继赴汤蹈火飞蛾扑火。

 任何事情的发生似乎都能从不同角度来解释出不同的结论。

回到彭帅事件,先从彭帅自己的角度,为什么会在最开始10年前就发生关系?是不是为了能让自己脱离国内的举国体制而采用西方的教练员体制?这种体制的变化的代价和当时的交易筹码是什么?到现在不想继续这个关系了但是为什么只是采用微博这个方式?目的仅仅是metoo的运动的一部分吗?这么多年彭帅在国际上面的话语权难道不会有更多的方式去传递信息吗?如果从一开始就不愿意的话为什么这么多年不收集证据?假设真的是你情我愿,那现在的微博的意思是自我觉醒吗?

再从外界媒体的角度就更百花齐放了。就看wiki里面各方政府的回应就能看出来跟现在中国的关系。就像孩子被父母打了,然后别人的父母各种谴责打人的父母的情况似的,没有人真的为孩子着想。那些打球的队友对手的回应也只能说大部分确实是处于对彭帅的关心。 而事实上即便彭帅除了三长两短,会有多少人能付出一切跟政府机器对抗呢?也许只能期待他们比中国民众更加了解自己民主的权力了。

而从中国政府角度来看,舆论压制和时间平息自然是最正常不过的反应。但是在中共内部的反应呢?真的会有人去问张高丽这个事情吗?如果没有的话,那么所有的党章是不是就是给别人看的呢?(话说其实我问出来这个问题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心里的结果了,哈哈)在这里是不是国内人的想法就跟在美国的民众对枪支的想法一样的:虽然我觉得这个不好,但是反正没发生在我身上,而且我也做不了什么,所以就这样吧。A想,我会用A的方式来解决B的问题,但是解决不了A自己的问题;B也同样。

这是不是就是一旦成为留学生就没法步入政界的原因?除非留学的地方跟自己的故乡的政治制度是相似的。特别是本科时候出外留学的人。每个人的视野是被自己经历的事情所局限的。但是被拓宽视野的人会对更多事情有更强的容忍度,因为知道你所不能忍受的或者不可思议的事情和制度事实上在另一批人面前不算什么。

每个人只有很短的一辈子,只能做那么点事。有人不想理解别人而只贯彻自己的想法,但是也有人理解所有人而没有自己的想法。前者可以做政治商业媒体,后者可能只能自己想想哲学才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我也许就是后者,接触太多,理解太多,想法太多,而做的太少。就跟这篇blog一样,当初的时候想的好多,但是下笔之后又是乱乱糟糟。从人权到政治到东西方又到人生,这还没扯上ML和区块链呢,yet you know what I mean. 也许AI和区块链这两个极端才是解决人类各种问题的方法。

 ML的核心是用大部分观点去判定一个新的类似的案例。而如果训练的模型所用的案例不够或者带判定的案例过于模糊则ML并没有好的解决办法。51%真的比49%好吗?当然这只是现有的ML的方法而已,如果真的出现超级AI可以利用无限的数据去做学习的话,并且每一次testing也是AI的学习的一部分,那么感觉与其消耗巨大能量去模拟人类世界的方方面面,还不如重新自己建造自然规则然后任其自由发展。快速高效的技术发展需要个体去拓宽技术边界的动力,而降低成本而大规模协作需要统一的管理和规划。AI可以做到后者,但是无法做到前者。而前者的保证就是区块链技术。用AI的大规模管理以及优化来支持区块链里面个体的发展是接下来整个世界,至少是网络世界的发展方向。但是现在发展的错误是,区块链技术并没有应用在拓宽技术边界的问题上面,而是用在了艺术音乐设计奢侈品等方面。区块链技术最应该应用的是科学界的研究交流里面。当处在区块链里面的科学家们完全没有交流和信息阻隔障碍的时候,一定是科学发展速度最快的时候。但是缺乏统一的审查机制之后一定还是会有个体滥竽充数为一己私利而非科学发展而提供垃圾数据或者挂名的情况。

额,写不明白了,今天就到这吧,哈哈哈。


2021年4月17日星期六

重温Friends

 这两天莫名其妙的重温了Friends了一下,第三季和第四季。感觉Friends真的是一开始就停不下来。不过每一次重温的时候都会有新的感触。文化的作品好像都是这样,讲的虽然都是当时的视角下的生活和感想,但是放在未来的不同的时代就会慢慢的赋予不一样的意义。

先说Friends里面搞笑的部分,第一遍看的时候真的是感觉纯搞笑还有能体会到很多自己不曾体会到的美国的方方面面。虽然里面对race的笑话已经做到not offensive,但是对男女偏见,同性恋偏见等等放到现在可能根本不能在美国过审。作为普通大众非少数群体来说的话那时候的笑话真的可发挥性更高,可搞笑的东西也更多。不过,真的没法想象Friends现在已经是20多年之前的作品了,而自己第一次看也是10年之前了。 Friends结束之后的十年是手机的十年,再之后是互联网的十年。两个时代之前的作品在现在看来很多东西还不过时,这才是经典的力量。

再说细节,第三季和第四季,乃至整个Friends里面的很多戏剧冲突都是因为两个人的沟通没有到位。不过这就是以前人的生活。90年代每个人还没有自己的手机,大家还是用座机,那时的电话沟通是以家庭为单位,人在家里为条件的。后来的附属品和手机的前身就是bp机,而这正是Friends所在的美国的90年代大家的标配。再往前美国普及电话的时代就是几十年之前了所以这种沟通的方式基本上持续了够久以至于大家会忘却没有电话时代的沟通的方式。如果想看在之前的沟通方式,基本可以参照中国90年代电话普及以前80年代改革开放时候10年的作品。

说远了,回到Friends,第三季里面Ross跟Rachel的第一次分手,第四季里Ross跟Emily的互相跑到对方国家的surprise visit,都是源于没有沟通到个人造成的误会。但正由于这些误会,这些或甜蜜或虐心的强烈的戏剧冲突,让观众更加的一起感同身受。现代的时代由于拥有网络加手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本降低到以个人的每时每刻为单位。这种似乎0成本的沟通导致了现在很多很多好的作品都不在以现在的时代作为背景,而是舍近求远的把背景设计在以前或者发展到尽头的以后。然而,现在的这种沟通在蚕食的是人与人真正的面对面的沟通。电话时代因为地点和信号的限制,虽然有声音这种沟通方式但是很多的想法和想说的话还是不能直接在电话沟通。而网络手机短信app等等的出现之后,人与人的沟通似乎可以更加详细和清楚,不论是email的工作沟通还是短信的个体沟通,人们感觉很多事情已经能够在文字当中沟通清楚了。

先不说email沟通在工作上面明显的好处和坏处,只说个体的短信或者社交网络app的沟通方式,与以前的手机沟通就有两种主要方面的不同:一是短信的时效性和紧迫性,因为并非完全的时时沟通,发信息的人可以在任何他觉得合适的时候发信息,而接受信息的人也并不一定在看到时候就直接回复,很多时候甚至都会后来遗忘掉,因为人很不善于对碎片化信息的记忆。这与直接手机语音沟通有很大的区别。所以现在越来越习惯于短信沟通的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直接的电话沟通,因为语音的实时沟通需要动用全部自己的注意力和沟通能力,而文字信息并不需要,想看想回的时候再回就好了。二就是信息缺失。这一点在每一次的交流技术的更新换代都会产生变化,以前的写信时代,双方沟通的只是自己凝聚下来的想法,代价是几个星期几个月的等待;座机时代,双方沟通的是用实时的声音,代价是去了解对方在家的时间,家里人的schedule等等;手机时代,双方可以理论上每时每刻都能找到对方,虽然而与座机一样,只有声音的交流仍然会有一些误会的产生,而代价就是每个人失去了自己真正的独处时间还有就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垃圾诈骗电话;而短信和现在的网络短信时代以及后来的手机语音视频等等的科技是以前所有沟通方式的总和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大杂烩,要什么有什么,而代价就是人对网络沟通方式的过于依赖导致对真正线下沟通的忽视。


2021年1月28日星期四

GAMESTOP

真的是有一次见证了历史。活久见。

How Will the GameStop Game Stop?
GameStop 引发了散户与华尔街的对抗。最终以何种结局收尾,只能让时间来说话了。 

现在的话Robinhood开始管制trading来达到控制市场的手段不知道会不会被法院裁决还是政府默许。 

话说作为一个革新的产品,Robinhood的初衷就是能让更多没有经验的人去容易的进入股票市场进行炒股,而现在robinhood的所作所为就是完全被市场的领导者掐住了脖子然后做出的决定。正所谓革命者到头来还是最恨别人革他的命。

作为一个局外人突然打进了华尔街的社会,在社会里面摸爬滚打多年之后出来后基本就忘却了初心,trading for everyone. 降低行业门槛,这个idea永久不会过时。

不知道医疗领域会不会出现这样的一个产品呢。

2021年1月15日星期五

Interesting blog

今天偶然在下电子书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博客

此博客的宗旨是:

  • 提升思维能力
  • 普及政治常识
  • 扫盲翻墙姿势
  • 揭露党国嘴脸
  • 网络安全教程
  • 软件开发技术

所以基本上可以知道是一个在国外大厂(非apple)做系统安全的一个engineer。

虽然对里面作者(编程)的很多观点不能苟同,比如用同样偷换概念和断章取义的方法来批判党国,但是作为信息收集类工具来说的话,里面很多的信息还是做的很好的。即便我不是程序员,也对网络安全一无所知,但是根据他的科普和解释能看出来作者还是个很有思想而且很有能力的人。

所有的人都试图把信息归类,或者归纳到自己的理论当中,而为了这个目的会有意无意的把自己的观点融合到信息当中。即使对很多想保持中立的媒体或者个人来说,他们会努力将bias降到最低,但是信息频率和信息选择都会使信息的发布变得无法做到中立。这一点是人类的本性和技术限制的原因所以到目前为止没有好的解决办法,但是标榜自己是中立但是有意的去灌输自己观念的群体就跟为了赚钱的商人没什么两样。

Anyway,这个博客还是很有意思的,很符合我的口味。

2020年8月20日星期四

关于吃播的思考

 最近国内央视开始批判吃播的现象了,观点是浪费食物,铺张浪费,并且结合今年全球食物短缺的现状。

基督教里面的七宗罪里面gluttony,即暴食排列第一,或许就是因为在古代历来粮食是人生存最重要的一部分,浪费食物的另一层意思其实就是剥夺别人生存的权力。这也是宗教对于人类社会的约束的一部分。对于人的生存来说,拥有足够生存的食物和好的环境是每个人生理上面的需求之一。但是这种需求并不是有限度的,就像很多动物一样,当给它超过自己能承受的食物的时候,动物也会想方设法的去保存或者吃掉。然而大自然在这时候给予的约束就是自己的胃,保存的数量(chipmunk 花栗鼠的腮),和忘却食物地点的大脑(松鼠会将过多的松子存起来埋在地下,然后忘记,从而间接种植了新的松树)。

而人类在古代虽然已经掌握了一些保存食物的技术,但是技术还没有发达到在每个单独国家的每个人都能食物无忧的地步。所以在自己的社会里面由于阶级和生产工具的差距导致的食物的差距会让人自然而然把暴食这一罪行的憎恨排到前面。在古代,如果皇帝阶级达到铺张浪费的地步的话往往就预示着朝代的末路。

在食品工业化和信息全球话的现在,一切似乎都改变了很多。暴食,对金钱的贪婪,对权力的贪婪,在现在变得并不是坏事。在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已经工业化的国家里面,上层对金钱的获取总会最后在花钱的时候一层一层转到下层人民,对食物的工业化会将食品的成本显著降低,最后将整个社会的经济激活起来的同时让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到满足卡路里需求的食品。至少在已经工业化的国家里面这套做法是可行的。而保证这种经济循环的后盾就是健全的不基于掌控国家权力的组织的法律体系和人民意见的有效反应渠道。在民主(或者尝试民主)的国家里面,这两个分别是独立的法院和独立的媒体。而在非民主国家里面,就更加复杂,甚至有些国家并不存在这两个系统。在中国更多的是两个极端的结合:中国拥有解决一部分民事和刑事案件的独立的法院系统,但法院的方向是由统治党派决定的,所以在部分法院的判决里面体现的对于法律的解释事实上是统治党派的决策来指定的;媒体也是一样,关于民众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媒体拥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然而关于涉及国家的报道,报道方向和尺度的拿捏还是要基于统治党派的政策方针。于此相辅相承的是两者在执行层面的自由度和统治党派自行建立的透明体制。举个例子,在美国,一切大大小小的事情如果较真起来就需要警察的执法,因为法律是不可逾越的,然而在中国,如果只是小事的话,警察都会第一建议和解而不是去打官司。也正是因为法律的体系并没有覆盖到社会所有矛盾的方方面面,政府设立了监察部门和各种沟通渠道(比如消费者权益协会)去满足民主的大大小小的要求和听取意见去缓解法院和民众的压力。而这套体系是现代资本主义和5000年来中国的封建社会的智慧的结合体。

但是在这套体系没有建立起来的国家里面,暴食和贪婪并不是一件好事。在这些国家里面,暴食和贪婪应该像古代基督教一样作为罪恶去看待。暴食只会让民众没有食物,贪婪只会让顶层贵族越来越富。同时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5000年中国的智慧去建立由下至上的晋升阶梯和道德约束,并且全球化导致原来的顶层贵族的金钱可以并不在国内消化,而是直接拱手交给富有的别国。中国是两者之间的存在,所以在拥抱资本主义的同时,政府会去引导正确的事情,即便可能对经济有坏处。暴食和铺张浪费事实上是在现在资本主义经济里面的重要驱动力之一,贪婪和浪费驱动了产品的过量生产和过量消费,就像懒惰驱动了某些新技术的开发一样。

另外一点,全球化的社会事实上只是有钱阶级的全球化,而贫困阶级并没有接触全球信息和物资的能力。贫困的人们依旧只能依赖自己国内的体制去满足基本的生存权力。暴食和贪婪之所以在发达国家不再是问题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利用全球化的机会去转嫁国内矛盾的能力。美国用美元来转嫁美元通胀的方式已经众所周知,而工业生产同时的副产品,比如工业废料,各种垃圾,高污染低回报的生产原料等等都通过全球化转嫁给了世界其他的发展中国家。这也不是什么试图隐瞒的秘密。而在所有的行业都进行全球化的同时,媒体却在更加稳固的进行逆全球化。每个国家的媒体的受众都是自己国内的人们,所以当对自己有利的报道就会铺天盖地,而外界的指责就会充耳不闻。也就是说媒体就是人民的有色眼镜和过滤器。这里我又不知不觉的转移到了对现在媒体的痛恨。

总结一下,就是中国的政府对这种铺张浪费的批判事实上作为我是很支持的,而在民主社会里面并没有这种约束的方式,就跟现在新冠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可以做到根绝新冠而西方民主社会里面没办法做到一样。但是凡是都有度的限制,就像在东方的民主社会里面人们的集体主义思想也可以做到强制约束一样,当这种批判走到了极端的话,中国人民的另一面就会被激发出来,而自己再也不像看到60 70年代的悲剧了。

2020年8月14日星期五

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法则

 《三体》中的黑暗森林法则成立吗?为什么? - 输给睡魔了抱歉哈的回答 - 知乎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064068/answer/87955866

看过小破站上面的我的三体系列之后再一次被三体里面的情节和人物打动了一次。每次读都会浑身起鸡皮
疙瘩。然而在读过上面的知乎回答之后觉得的确,一旦涉及到社会学,复杂的程度就不是科学方式能解释
的了的了。
不过不知道最近兴起的数据分析在社会学上面会不会取得突破性的改变,去一改社会学的非科学研究方式
的局限。
也许社会就像大脑一样复杂,像量子力学一样的琢磨不定,因为某一个小小的单位的一个非理性或者所及
的决定就能影响整个系统的走向。
这样看来,宇宙的真理其实就是一片混沌,或者就是一篇量子云,当观察者去观察的时候,要么就是太复
杂导致没有规律,要么就是只有宏观上面的规律才能观察到。
量子力学的解释与传统力学的解释;观测实验时候的噪音的理解;各种各样数据的分布的理解;
这些问题的答案应该都在数学家或者更明确的说是统计学家的研究结果中寻找。

2020年5月14日星期四

Reddit vs Twitter

最近几天又重拾了Reddit账号然后与Twitter做了一下比较实验。
先说结果吧,Reddit上面会有upvote和downvote去限制一些downvoted多的评论再去被大家看到,而upvote多的评论会被顶到更上方。然而与twitter不变的一点是这种民主的投票并不会改变用户的偏见观念。比起有证据有例子而且好好说话但是偏中立的评论,没证据没例子然后上来就骂街的评论仍然会占据高位。也许是因为在政治观念上面绝大多数人做不到收集两方证据然后做出合理结论的原因。而在其他非政治课题上面或许会更加尊重别人的观点。而twitter上面就完全是互相对骂而已。
这种upvote和downvote的方式基本上是民主投票的延申,而民主投票也会出来让人不理解或者不理智的结果,现在的白宫班子就是很好的例子。并不了解美国的政治科学学科对美国民主政治的影响是在哪个方面,但是很容易得出来的结论是政治科学里面也许不需要尊重对手。对于对方可攻击的地方予以强烈抨击,对于对方正确或者好的地方予以不清楚或者无视。而媒体在政治里面的作用就是去巩固媒体支持的政治方向的肯定和对对手的抨击或无视。
政治科学也许是一门让人们分裂想法的学科,然后再用心理或者其他手段去让人们的想法更加分裂从而逼迫人们站队。然而自己并没有真正接触政治科学领域,所以这一切只是自己的臆想。也许政治科学里面也有如何去优雅的尊重对手,但是目的也许还是去为了自己的利益。觉得政治科学里面的东西会适合一切在世界上为了成功而需要做到的努力。也许去了解一下还是有好处的。毕竟世界上成功的人一定要贪婪才可以。

2020年5月5日星期二

理想国

地穴寓言,allegory of the cave,是古典哲学最终名的比喻之一。在理想国对话及第七卷的开篇。
wikipedia link

在里面提到并讨论了关于这个思想实验而衍生出来的一系列观点:

  1. 被禁锢的人所能观察思考并建立理论的一切是基于被禁锢着的信息来源。
  2. 当禁锢被打破,面对背面真正的光芒会不适应,痛苦,以至于会回到原来的阴暗处去继续观察原来的被禁锢的信息。
  3. 当被强制暴露在真实信息来源下时,最开始一样会感到痛苦然后去先观察熟悉的事物,比如阴影,但是会在适应之后发现阴影背后真实信息的来源并且进行思维转换。
  4. 当适应真实信息世界之后再被放回原来被禁锢的地方,黑暗的地方,会在一起经历不适应。这里的不适应和2里面的不适应,在理想国里都用同样的人眼对光亮的调节作为容易理解的手段来去比喻对突如其来的思维转换的不适应。
  5. 讲2和4里面的思维转换进行引申,2里的人比作未受教育的人,4比作不愿做实际事情完全从事只是研究的人,而需要在两者间从容切换的人比作管理治理国家的人。上则能到理解真理的高度,下则能与囚徒们同甘共苦。
这一些观点基本就是理想国里对治理国家的人的希望,也是领导人们热衷于阅读这本书的原因。

这个思想实验里面也体现了古典哲学里面的一些观点,比如知识不是灌输来的,知识是灵魂中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教育和学习只是去引导人去转变灵魂的方向的技巧。灵魂本身拥有视力,而教育并不是把没有的只是灌输到灵魂里去,而是让灵魂去看该看的方向,让其能正确的把握方向。

不过如果没有神的存在去定义”正确“的东西的话,这个对教育的定义也不是很完美。

假如用统计学的方法去让多数人的决定或者观念来去决定“正确”的定义呢?假如真的可以做到这样的实验,那么是不是证明社会作为整体是不是知道“正确”的定义呢?

我觉得更有可能的结果是多数人的决定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定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人类是分裂的,每一个人所处在的群体的倾向性会由群体里面大多数人的看法和舆论去左右,然而群体与群体之间是有一定的缓冲距离来保持不同群体之间的观点的不同和共存;一部分原因是统计学的多数会让人数大的群体占有更多的投票权;还有一部分就是很多事情没有“正确”与否的定义,然后“正确”与否是基于在历史中不同时间点的人类的理解。

如果抛开统计学方法的限制,单纯去思考“正确”的定义,如果有,意味着什么?没有,意味着什么?

有。这意味着总有一天人类会找到这个合乎基于因果论的科学或现代思维方式下的结论。真理的定义只是时间问题,而不是存在问题。那么这个真理是如何决定下来的,是如何存在的,是接下来的思考问题。如果继续下去所有的问题都是有结论的,那么宇宙的问题应该会最后归结于一个终极问题,就是宇宙的来源问题:为什么宇宙存在?

没有。这更像是现在人类所面对的宇宙面对的人类社会的样子。而如果真的有一个人类可以认知的宇宙的极限的话,那么终极问题就是,为什么会有这个极限?如果像Wolfram的理论那样,物理学是超网结构的话,那么最基本的几个法则为什么存在?

人类对于有些观念的理解是单方向的,而有些观念的理解在历史当中是来回摇摆的。

现在的想法:单方向的都是关系与时间的,而摇摆的是关系与除时间维度之外的自然世界的。
时间维度的引申:生命。接下来的引申:欲望。
自然世界的引申:平衡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然而这里面有一个奇点就是地球上生命的诞生,是单方向的还是摇摆的呢?如果是单方向的,那么神造论就很有可信度;如果是摇摆的,那么按照宇宙长度来说这次摇摆的幅度有点过大了,何时才能再次摇摆回去。

把宇宙的思考放在一边,仅讨论人类社会内部的话,人类现在追求的是单方向的。而单方向的追求就需要人类的欲望去驱使,用欲望去更加专注的人会再现在社会更加受人追捧。

而自然的平衡的力量在现在的人类发展面前显得其实微不足道。不论是经济的摇摆还是人类对病毒的一次一次战争,并没有让人类重回几百年前的水平,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相对于一百年前的流感丧生上亿人口,现在人口密度的增加和交流手段的发达并没有让死亡人数相应增加,而是大幅减少。真正的发展停摆或者回退可能还是需要冠状病毒的传染性与埃博拉病毒的致死性相结合之后的产物,而到那时候我相信人类已经有更好的方法去对付它。

总之,专注会让人类更加朝着一个防线:适应人类生存,的方向去发展。

从现在来看,消灭人类的方式应该还不会在人类社会中突然出现。只能让宇宙的陨石或者三体人负责了。

2020年4月17日星期五

写在历史中的现在

一次又一次的经历历史。
多年之后出生的孩子可能会好奇经历这个年代是什么感受,就像我好奇经历60年代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的人都是什么感受吧。
不过,在历史的湍流当中,似乎大部分的人都是其中的一个小分子,感觉不到太大的波动。而也有一部分人正好夹在了各种湍流的风口浪尖,而他们对时代的感受会完全不同。
这次的事情自己深感到了对舆论控制的重要性。其实一切都是人自己决定的,自己规定的,所以绝大多数的人并不会真正抽丝剥茧去进行真正的独立和批判性的思考,而只会寄托于媒体对信息的过滤然后再去巩固自己的世界观。
所有的媒体的存在就是为了这些人去服务的。在非科学和统计的方法的支持下进行信息的收集和过滤,然后把过滤出来的东西去喂给大多数人,在合乎他们的胃口的前提下。
欧美的新闻播报方式基本都是一样的,在事实之后加上观点和之前对整体情况的偏见。比如在播报任何关于中国的新闻的时候,先放事实,紧接着就是拿出来陈年旧谷子,比如文化大革命啊,8964啊,法轮功迫害啊,人权律师啊等等的事件去联系现在的事实。这样以来,第一,会巩固对这些事情略有耳闻的人对中国的偏见,比如即便是相对正面的中国的报道,也会因为联系到这些事件之后让人把正面的报道要么当作了对以前邪恶的救赎,要么当作背后肯定有猫腻的只是存在于表面的正面事实。通过这种手段,媒体可以做到不会让自己的报道前后事实违背,而且会加强对这些人的观念巩固作用。第二,对于在之前对中国的想法并没有偏见的人,会让这些人好奇为什么这些正面的报道会联系上以前的一些事情,然后了解以前的事情之后就会改变对中国的想法,即便这些事情本身的争议很大,背后的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但是留下来的各方面的资料当然都不会对中国有利,因为同样的手段在之前的事情的报道中被采用。
追随根本的原因的话,第一应该就是殖民时代之后全世界对西方语言的侵入的无防备。全世界很多国家自己的语言都直接被抛弃了,直接完全接受西方语言,而全球化的进程也是由大英帝国时代的残留提供了手段。接下来,18世纪开始欧美对全球化追求的欲望达到了顶峰,先是用殖民的手段,然后20世纪之后用大规模的战争的手段去巩固全球化的正义性,而使用的手段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自由和民主两个听起来完美的思想。同时在20世纪美国在二战之后的天时地利人和情况下对资本的控制进行了整理,完善了自己去实行自由民主思想的必要条件。先是语言,然后是思想,最后是资本。这三方面造就了美国对全世界所有方面的的完美的控制。在这三个方面如果不能一起击破的话最终任何的努力只是昙花一现然后被淹没在历史当中。
语言:在现在全世界语言分布的情况下会越来越倾向winner takes all的理论,也就是说的人多的语言会越来越多,而少的语言会越来越少。所以不会出现一个新的语言蔓延到全世界的情况。当然,是以现在技术的条件下。如果NLP真正做到可以翻译任何人的任何语言下面的任何意思,并且学会现在所有媒体熟练运用的信息过滤的方式的话语言这一个方面其实是中国作为输出自己思想的方面最有希望成功的方式。
思想:人类从来不缺思想,也就是说其实绝大多数的想法在很多年前哲学家们已经思考过了。到现在对于政治的主义基本就剩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方向,而事实上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采用唯一的一种,而都是两种的结合在不同比例下面的结合。除了政治体制的思考,很多对人性本身的思考也是很全面的,比如自由与平等的矛盾,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矛盾。而民主这一思想其实是政治思想和人性思考像结合之后的产物。自由是人们对于贪婪的欲望美化之后的概念。人类在19世纪之后的飞速发展正式建立在贪婪,或者是自由的追求下的现象。人所追求的自由是什么,无论追求的是什么,背后都有贪婪的欲望在驱使。比如所谓的财政自由,是指对物质上面自己想买什么就能买什么的自由?这个问题已经在所有人身上,无论有钱还是没钱,都能看出来结果,就是在财政上面不存在真正的自由,无论你多有钱只要你还是在追求物质上面的贪婪,那就永远没有尽头。接下来思想的自由,这个只存在于思想当中,如果人能做到完全去追求思想的自由的话那么现在没有任何的人会去阻挡你的思想,因为你只要在脑子中思考就好了,这也许是唯一而且绝对的自由。但是很多人说,中国不让人思考,政府会禁掉各种各样人的想法。而事实上,没有任何的政府或者个人会禁掉每个人的想法,只是限制的方式和手段不同而已。在中国,因为自古以来集体主义的思想深入人心所以政府所管辖的事情会比西方多很多,在管辖的同时也会照顾人的感受,有点像中国父母,爸妈管得多但是照顾的也多。而在西方,自由主义让政府一旦管得多一些人民就开始进行地方运动,就像四方父母,爸妈管得少,给予孩子自由更多,但是照顾的也少。这样在政府上面体现出来的区别就很显而易见,一方面的极端是什么都管,然后不让你有别的不好的思想因为父母的多年的经验告诉你什么是对的,而另一方面就是什么都需要你自己去想去经历,而我不会去管你自己怎么去思考。然而两方其实都没有做到完全的极端,否则两个社会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一样。在中国多年的集权社会的经验孕育出来了公平的自下而上的晋升体系,即科举和现在的高考。而看似崇尚自由的西方社会因为从小就告诉你了自由是第一,所以就没有任何帮助你晋升的渠道,因为,well,你的选择都是你的自由。以前是各种贵族的阶级体系,现在是各种隐形的圈子,比如兄弟姐妹会政治世家财阀世家来决定你可以在哪一个阶级去体验你的“自由”。
而中国一直被西方指责的对思想自由的禁锢其实是存在的,然而中国自古以来的经验告诉了中国人思想的自由并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只是一个爱好罢了。给自由的思想提供实验的场所是西方近代社会的做法,而这其实本质上就是去鼓励贪婪的人去满足自己的贪婪。而中国和宗教时代的欧洲都知道贪婪的后果就是对人类集体的不公平,而且这种不公平是隐藏的,因为中间会经历很多环节的关联而导致贪婪的人和最后收到不公平的人之间的联系会让人忽视掉。这就是为什么商人从来在中国都是最让人歧视的职业,在古代欧洲同样,因为商业就是对金钱的特别贪婪的人才能去有动力实现的,对金钱没有欲望的人就不会各种客服艰难险阻去赚钱了。
而西方支持的去批判中国体制,控制人民思想等等的人其实也是因为贪欲,要么是想拿到各种好处(金钱,身份),要么就是单纯的想让别人追随自己的想法然后去满足更大的欲望,比如政治上颠覆政权或者西方得奖然后自己可以名利双收。
其实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普通人的贪欲也就很小,在体制里面能活下去,有吃穿住就可以了。而那些想冲出体制,改变体制,想改变世界的人必须靠强大的贪婪的欲望才能让自己坚持下来,这种贪婪,同样要么是对金钱上的贪婪,要么对权力上的贪婪。这些进步的欲望正需要金钱和权力上面的正向反馈才能持续下去,让人持续去努力。这里面权力上面的反馈可以体现在更多的方面,比如享受的特权(例如,只有少部分人才能进入的宴会),人群对自己的认同(例如当明星)和可以容易的执行自己的想法的权力(例如当美国总统,即便是多么愚蠢的想法也可以肆无忌惮的去说去执行)。
另外一个群体有一些不一样,就是科学家或者思想家。当然不排除里面也有是把金钱或者权力和集体认同的欲望作为动力的人的存在,这些人让自己努力的动力则是对这个宇宙的好奇。而正向反馈基本就是体会在自己的想法与现实的观察一致的时候带给自己的快感。这个其实跟一些商人把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践然后得到商业上的成功的正向反馈基本是一样的,就是当自己对世界的想象和现实的反馈一致时的快感。只不过商业上面是用金钱来体现这个反馈,而科学或者思想家会更纯粹的只是对这种一致产生快感。

吃过中午饭感觉想法被打断了,不过重新看一下自己写的东西感觉越来越偏心理学的解释和苏格拉底时代的哲学了。

资本:对这个的控制就是体现在美元上面,这个基本所有人都知道重要性吧。当一个国家控制着全世界交易的硬通货,当然这个国家得到的好处就是不言而喻吧。

不管什么样的体制,其实每个人更关心的应该是微观上面对自己的影响,而非宏观上面的纷纷扰扰。别的地方的情况,媒体都会以水深火热的报道提醒你自己住的地方还不错哦,你看看别的地方都什么样了。基本的事实其实现代国家都没办法去很严重的扭曲,当然除了朝鲜,这一点全世界都差不多。然而对于事实的过滤方法每个地方可能略有不同。但是万变不离其中的就是用通过添油加醋或者不去除掉影响因素的情况下阐述自己的想法。而在微观上面,其实一个人无论在哪里无论贫穷还是富贵,都会有得失,有人欢喜有人忧。对于新冠这个事情,微观上面的处理其实中国跟美国西方都有各自的难处和长处,而且很多的事情其实做法都是同样的。比如中国对无症状感染者之前不计算在总统计人数里面的做法,在西方也是一样,甚至很多地方比如纽约在试剂盒已经很充足的现在依旧没有被检测,即便症状已经持续了很久而且基本百分之百可以确定是新冠感染(我老板的妹妹就是,现在已经2周,身体渐好)。所以说人类在这个病毒面前的手足无措跟政治体制并无半点关系,而政治体制恰恰是让更多人感染病毒的原因。西方的自由开放的人的观念和接触方式加上不作为的管理体制,中国集权体制下面遇到问题时候缺乏有效曝光渠道所带来的对策的迟缓,都是让控制病毒成为难题的原因。种种的方面都影响科学在人类面前体现出来的重要性,对于科学可以证明出来的手段--完全的城市封锁在中国可以做到但是在西方几乎不可能做到,而科学正是西方发明出来的探索世界的方式。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灾难应急方式其实在一些程度上面弥补了自由散漫的社会对灾难应急的不足,但是当真正的灾难降临,显然还是远远不够。
其实求同存异这一点才是正常大多数人应该采用的方法,然而因为思维的不透明和黑暗森林法则,使得那些追求贪婪满足自己欲望的人让求同存异变得收益底下,这点在博弈论里面已经很详细的研究过了。比起接受敌人共同生存,消灭敌人或者将其同化才是人类自古以来的生存之道。这是智人赖以生存的方法,亦是其他人种(如尼安德特人)灭绝的原因。

解决世界问题的终极办法,一是树立新的共同敌人,比如外星之类的。二是全人类信息共享,而这种共享并不是网络全球化这么简单,而是在没有人类自己的有目的的媒体的情况下实行的人类信息共享。这个事情人类是不可能自己做的到的,现在的希望只能寄托于完全体的人工智能,当然这个人工智能也不能拥有像人类一样的偏见和信息过滤的方式的条件下。所以这个人工智能首先要学会用统计方法去理解所有跟人类社会相关的信息,然后用科学方法去继续探求这个宇宙的方方面面。而这种人工智能现在也没有好的方法去实现,现在的人工智能都只是在模拟人的思考方式的低级人工智能。或者,在不同的人的眼里,这也许就是神。

(第二天)
感觉自己乱七八糟写了太多东西,而每个方面似乎都能进行延展然后用超图的方式去链接在一起,Wolfram的理论很有道理,不只是物理学的基础原理是这样,人类社会中的方方面面似乎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连接在一起。我去好好学学超图理论了。

2019年9月13日星期五

写在费城

离开费城已经2个月了,无数次的这么说,但是还是想说,时间过得真的太快了。这次回来费城出差并没有感觉到什么nostalgia。虽然在这里住了整整5年,一天也没有回国,时间比东京还长,按理说应该是自己的第二故乡,然后丝毫没有对这里留恋的意思。相反尽管在波士顿才呆了2个月,却已经适应了那里每天开车上班的生活。所以这也许可以证明时间并不是一切吧,就像跟一个自己不和的人在一起5年也不会觉得留恋,而真正喜欢的人2个月分开就会觉得很难受。也或许需要从另一个方面去看待时间的变化,才能再体会些什么吧,比如等时间把不好的事情满满磨灭,也许才会再一次感觉到费城的好,还有怀念的每一个街角,每一个在那里出现的人。

说实话自己其实最想念的却是在日本的时光,无论是北海道的高中,京都的语言学校,还是东京的大学,只去过一次的大分港,小樽,富山,都是无比的怀念。这5年不断的从各种方式接受以前自己去过的地方的信息的时候都会想起以前去那里时候的画面。而在费城的5年却想不到什么特别怀念的地方。也许自己人生17岁开始到24岁的时间会真的对这个人有一辈子最深远的影响。

然而时间还是那样不断地向前,不曾变快或变慢,不曾改变一丝一毫。改变的都是自己,自己变得越来越学会怎么去讨别人开心,怎么去为了自己的目的去上心,变得越来越世故,越来越想怎么才能赚钱,怎么才能向别人一样去做赚钱的事情。到底是怎么样才是好,怎么样是不好,这种问题也许永远也不会有正确的答案,也许答案不是唯一。不过不管怎样,不管过去的自己,现在的自己,或者将来的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不一致也没有关系,怎么去选择都是自己的选择,怎么选择都有漫长的路去走下去。

乐队的夏天结束了,新裤子的音乐这回是火起来了。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不管在节目中里面怎么呈现的或好或不好,音乐的魅力是磨灭不掉的。而新裤子的歌曲让我感觉到了歌词与音乐的极致般的融合。当时在缝纫机乐队里面听他们的歌的时候就感觉这个歌曲配的好厉害,结果没想到裤子着实又火了一次。不管火这个概念在国内现在多么的随机或者多么的被一帮只是想赚钱的人去驱动,好东西永远都是好东西,不理解的人就去不理解好了,就像被媒体懵逼的东西方人,自己去相信自己相信的东西就好了,我只会去用自己的方式去看待事物,即便这意味着会更累,更慢的接受新的事物,也不能改变自己的立场。唯独音乐是唯一不需要别人去左右自己判断规则的东西,火热与否可能会决定这个东西是不是会让更多人知道,但是是不是好东西,永远要让自己去决定。

最后加上这首没有理想的人不伤心的歌词吧。这个夏天有乐队的夏天,让30岁前的最后一个夏天过的更加有些颜色。

我最爱去的唱片店,
昨天是她的最后一天,
曾经让我陶醉的碎片,
全都散落在街边。
我最爱去的书店,
她也没撑过这个夏天,
回忆文字流淌着怀念,
可是已没什么好怀念。
可是你曾经的那些梦,
都已变得模糊看不见。
那些为了理想的战斗,
也不过为了钱。
可是我最恨的那个人,
他始终没死在我面前,
还没年轻就变得苍老。
这一生无解,
没有我的空间
没有我的空间,
没有我的空间,
没有我的空间。
你曾热爱的那个人,
这一生也不会再见面。
你等在这文化的废墟上,
已没人觉得你狂野。
那些让人敬仰的神殿,
只在无知的人心中灵验。
我住在属于我的猪圈,
这一夜无眠。
我不要在失败孤独中死去,
我不要一直活在地下里。
物质的骗局,
匆匆的蚂蚁,
没有文化的人不伤心。
我不要在失败孤独中死去,
我不要一直活在地下里。
物质的骗局,
匆匆的蚂蚁,
没有文化的人不伤心。
他不伤心。
我最爱去的唱片店,
昨天是她的最后一天,
曾经让我陶醉的碎片,
全都散落在街边。
我最爱去的书店,
她也没撑过这个夏天,
回忆文字流淌着怀念,
已不能怀念。
我不要在失败孤独中死去,
我不要一直活在地下里。
物质的骗局,
匆匆的蚂蚁,
没有文化的人不伤心。
我不要在失败孤独中死去,
我不要一直活在地下里。
物质的骗局,
匆匆的蚂蚁,
没有文化的人不伤心。
他不伤心
我不要在失败孤独中死去,
我不要一直活在地下里。
物质的骗局,
匆匆的蚂蚁,
没有文化的人不伤心。
我不要在失败孤独中死去,
我不要一直活在地下里。
物质的骗局,
匆匆的蚂蚁,
没有文化的人不伤心。
他不会伤心
他不会伤心
他不会伤心
他不会伤心
他也会伤心
他也会伤心
他也会伤心
伤心

2018年7月24日星期二

Limitation and Balance

每个人心里面有杆秤。但是我心里的这杆秤就时时刻刻的在秤遇到所有的事情。
无论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毫无意义的争论,或是新闻热点乃至国家政策,心里的这杆秤总是在权衡每一方的观点,得失和力量平衡,乃至导致这一切的背后的原因。每天走路上下班的半个小时一边听podcast,一边对里面的观点进行两方面的称量。自己应该是天平座吧。

首先,自己今天想通了自己从小以来没有好朋友的原因,因为不想让自己偏袒任何一方。或者换句话说,自己没有遇到跟自己一样不偏袒任何一方的一方的人类。如果遇到的话应该也会是好朋友。但是另一方面,如果遇到这样的人,两个人也都会遵循自己的原则,那么可能就没法成为好朋友。好朋友这个概念本来就是偏颇和狭窄的。就像罗素悖论一样,自己就是那个理发师了。暂且不想这个概念上的问题,自己似乎从来就不会对任何一方的论点和想法有百分之百的同意和偏袒,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是第一步,因为自己知道每一方都有自己的立场和想法,当你站在任何一边的时候,都会觉得似乎有那么些道理。而与此同时,我也会觉得每一边都有漏洞。当你自己觉得你跟他是朋友的话,或者是你需要保护的人的话你只能去站在那个人的立场上帮他,your attitude depends on your ass.
第一,解决问题是关键。
第一,之后的反省由当事人自己去决定。如果被寻求分析和安慰的帮助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去帮忙。
这是我遇到所有事情的流儀。每个人都不是傻子,如果自己遇到了事情,解决完事之后还不能反省到点上或者既没有能力反省又没有态度去寻求别人的智慧帮助的话,这个人就真的没有帮助的必要。
或者,也许自己对好朋友的定义太过偏颇或者太过执着于定义了。情商低,也许就是一切的原因。很多时候触及到自己反感的情绪的时候就没有忍住去反驳,或者说自己的反驳能让自己感到自己的批判性思考带来的快感。一方面来说,这样的思考和讨论的方式会让很多人没办法成为朋友,而另一方面来说,如果遇到同样这样思考的朋友的话究竟这种讨论能进行多长时间也许会是个问题。自己的表述也不是特别的言简意赅,有时候感觉没有合适的语言去直接说到点子上。而且和这种人能不能同样理智的去讨论问题都是个问题。唉,当人类好难。三体人就不会有这些烦恼。

如果自己陷入了跟别人交流感觉到烦恼和困惑的情况的时候,其实对自己来说不是一件好事。这样就没有真正的精力去干工作和提升自己的事情了。

就在不断的记录自己的想法的过程中,自己的想法也不断的在飞来飞去,当自己记录到这句话的时候思绪已经跑到下一页去了。然后想找也找不回来。。。
 

2013年11月27日星期三

好久没上了

又是好久没上了。看到上一篇还是在考研失败的时候写的,就感觉时光真的是飞过去的,不然不可能这么快。

自己到底该没改变,自己也不知道,有时候觉得改了,有时候还是觉得跟以前一样,在无情的浪费时间。想做的事情只是在想的时候觉得应该去做了,而一旦停下来休息一切还是跟原来一样。回家一摸上电脑自己就仿佛变了一个人,时间仿佛就没那么重要了。而当时间过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浪费了这么多,自己该做的事情还是一样的没有做到最好,甚至根本没有去做。定下来的计划也是在不知不觉之间放弃,甚至遗忘。

接下来的几周时间更是必须抓紧时间,毕业论文,申请写作,各种各样的事情。。。

还是得从打破习惯开始做起。

2013年5月31日星期五

一场梦

感觉5月份的确是做梦的时间。

五月最后的一天,在逃课了的下午,听着以前不记得什么时候听过的毕业歌曲-北京东路的日子,揉了揉惺忪的眼睛,回想刚才故事一般的梦,发现自己。。。要毕业了。

先说刚才的梦吧,也许是最近三体看多了,总是会把里面的情节往书里面靠,但是却发现没有什么关系。梦里面主人公是用的英语,故事也是发生在欧洲的某个类似古城堡的地方里面。

1,他走到了游人络绎不绝的广场中央,凝视着一桩古老的建筑。突然他若有其事的往前走了几步,再往右,而眼睛始终在盯着古堡的屋顶,似乎在寻找一个完美的角度。广场上巡逻的穿红色衣服的一个似乎年纪挺大的卫兵骑着马经过了他几次,用奇怪的眼神看了他几眼,然后与那个人身后的一个在空中走廊里面站岗的士兵交换了一个眼神,耸了耸肩。突然他操起了并不是很熟练的英语喊住了卫兵,问他那幢古堡的后面的一个更大的类似凯旋门的建筑上面有一个突起的部分究竟是在那个门的第几根柱子上面。他问问题的时候不是很突然的很专业的问,而是一步一步的问那个士兵看到那个凯旋门了么,然后看到凯旋门的几根柱子了么,诸如此类的。结果当他在问问题的时候突然原本发光的眼神暗了下来,说了一句又看不到了,然后又试着跑了几步,上下蹲起了几次,最后还是沮丧的嘟囔着这次又看不到了,然后头也不回的离开卫兵,走进了稀稀疏疏的人群里面。卫兵又抬头瞅了一眼,又一次耸了耸肩。 
2,在透明的空中走廊里面,女主角又一次故意的经过了这里,心想,今天应该能看到他吧。走到走廊的中间时候,她停了下来,又一次看到了他熟悉的专注的背影。旁边刚换下班的卫兵经过她的时候碰到了她的裙摆,对她说对不起女士。没关系。她头也不转一下的继续看着广场上专注的背影。真希望知道他在找什么。 
3,又一次来到广场,却并不记得这是不是第一次来,更记不得自己是第几次来,反正无所谓,只是出现在了梦里。等一下,梦里?他使劲摇了摇头,吐槽不能在梦里面还吐槽吧。走到广场的一个貌似熟悉的位置,抬头看着前面的古堡,他的右上角的突出的屋顶的身后应该有一个更高的突起在那里。在哪里呢?左右前后都走了走突然出现了那个部分,真美。世界就应该这样的停止住,这种空间上面交错的感觉不知是偶然,还是相距200多年的设计师心照不宣的默契。突然,想起来了些什么,回头看到了离得不远有一个士兵。Hello, may I ask you something about the roof of that castle over there?...但是数着数着后面凯旋门的柱子,发现后面好像不只是一个门,而是连起来的建筑群,另外一面也有一个与之一样的凯旋门,不对,回到这个门上面,那个突起的部分是。。。右数第二个?等一下,形状不是这样来的,再回到刚才的位置吧,怎么又看不到了突起的部分。。。好吧,今天又看不到了,明天再来看吧。等一下,我以前来看过么?。。。

感觉没什么营养的故事。。。好吧,就算记流水账好了。



北京东路的日子

开始的开始我们都是孩子
  最后的最后渴望变成天使
  歌谣的歌谣藏着童话的影子
  孩子的孩子该要飞往哪去
  开始的开始我们都是孩子
  最后的最后渴望变成天使
  歌谣的歌谣藏着童话的影子
  孩子的孩子该要飞往哪去
当某天你若听见有人在说那些奇怪的语言
  当某天你若看见满街的本子还是学乐先
  当某天再唱着这首歌会是在哪一个角落
  当某天再踏进这校园会是哪片落叶掉进回忆的流年
表示从一楼到四楼的距离原来只有三年
  表示门卫叔叔食堂阿姨很有夫妻脸
  各种季风洋流都搞不懂还有新视野
  各种曾经狂热的海报照片卖几块几毛钱
  我们穿上西装假装成长
  胶片挥霍习惯的笑脸
  悲伤一发寂寞唏嘘
  痛的初体验
  毕业和成年的字眼
  格外扣人心弦
  各种莫名的感伤
  只说句嘻嘻一些

2013年4月22日星期一

chaos

分了研究室,开始打工,还得学英语,还有red的事情。。。感觉自己最近真的活得乱七八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不知道自己应该去努力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现在应该做什么,不知道自己应该跟她怎么继续下去。。。

看来应该列一个list之类的,排个先后顺序,然后再去安心实施。但是自己排出来的东西总是不去执行,就跟贴在墙上的纸一样,写满了雄心壮志,却被完全忘在脑后,仅仅挡住了一部分墙而已。

自己早已经不是小孩子了,以前想得到却得不到的事情都可以得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得到之后的责任。只是一时的兴起的事情即便得到也不会去继续下去,更不会去想到负责。接下来的自己做事情之前更要三思。

2013年1月30日星期三

冬日阳光 sunshine in winter

最近一直想写点什么,不知道是感触比较多还是考试考的,见到暖人心的冬日阳光总是有种说不出来的高兴。自己从来都是在冬天里面更喜欢雪的,但是来东京之后越来越感觉在冬天能享受到这么美的阳光是件不可多得的好事。家里面的窗户是冲北面的,阳光从来都进不来,在家里面呆一天再把窗帘拉上,都分不清白天黑夜,只有在正午的时候从门的猫眼里面透出来的一束被滤过的阳光提醒自己什么时候是中午了,从脚底堆积的冷气判断出什么时候是晚上。所以自己不喜欢在家里面,尤其是在这么晴朗阳光的天,在家里面总觉得浪费了。

昨天看到Shirley Temple的故事,更对阳光这一词有了更形象的感触。对于那时候的美国人,邓波儿就是阳光般的存在,而且就是这冬日里面的阳光,全身哆嗦,呼着哈气,却比起在不分黑夜白天的屋里,还是宁愿在外面沐浴着阳光。在这样的冬天里面,阳光就是完美的存在。不留余力的展示着真正的自己,不需要任何其他人的颜色,只需要释放自己真正的光芒。所以那么多人在保护着Temple,不想这个可以让美国人心里升起太阳,重筑希望的存在被染上社会的污点。

我绕着你打转
一圈一圈的转
在人与人的银河
爱让我不间断
绕着一个人打转,未必是件让人欢喜的事情。像漩涡那样倒好,如果只是月亮绕地球的话就只能说有缘无份。自己准备好的时候不在身边,在身边的时候自己却不知道哪里去。空间还是比时间要重要很多,毕竟空间有三维,时间只有一维嘛。空间上的距离一定会消磨两个人的感情,尽管心里面觉得她可能就是那个人。仕方ない。途方に暮れる。突然领会到为什么越深的感情越难变化成语言。

对生活越来越淡然,心里面越来越沉稳。这个是成长?还是岁月?不过相信自己的好奇心是不会被磨平的,毕竟这个是自己可以坚持也引以自豪的东西。I will always be a boy^^

2012年11月29日星期四

课间

感觉自己写东西的频率明显减少了。也不能说是没什么感触了,只是觉得整理不成语言,组织不成思想。
寂寞,只有不去想他的人才不会感到。任何事情都是当你注目到他身上时他才会显得重要。没有人不甘寂寞。也没有人愿意寂寞。成功的人不会去天天看别人怎么成功,只会专注于自己,不会选择逃避人,逃避事情。自己从来都是逃避,逃避别人的目光,逃避自己的错误的想法和做法,逃避与别人接触的机会,也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成了这个样子,感觉是很久以前就是。
逃避。
原来自己的人生都是这么过来的。伤心。自己并不是在寻求与众不同,只是在逃避罢了。逃避别人,却又渴望自己被关注,被关心。Such a kid.但是自己该怎么做呢。
Life is not like Magic card.因为不会有那么简单的规则去play。
Life is like Magic card. 因为里面的互相制约与各种组合只有玩(活)明白的人才会体会乐趣。

感觉自己不需要news的输入,输入太多而并无输出,导致自己不得不将大脑中的东西忘记,扔掉,放到没有任何作用的graveyard。自己没法同时做很多不同的事情,就像我其实没法同时听歌和写东西一样。自己不是神人,不是天才,只能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去面对,一旦自己觉得不擅长的话就会选择逃避,于是就有了现在的有様。
上课了。做一件事情就专注于一件事情。

2012年11月11日星期日

Finally

终于google出了blogger的app,要不然总感觉会忘记写blog的事情。

2012年9月5日星期三

Crazy me

7.31
又一次从梦中醒来,然后头的巨疼让自己明白这是现实。对于不明白真正喜欢一个人的时候是什么样的自己来说,梦里的情感总是过于强烈。梦里的情节可以做到那么丰满,与现实是那么吻合,导致自己愿意相信那就是现实。眼泪仍旧对自己无用,现实中的一切都要复杂好多好多倍,现实中甚至可以去像这种情感很傻。并没有任何exclusive的成分,因为是我嘛,到现在还是那样。而梦里的自己却那么的清楚自己想要的,那么清楚控制自己的安全感,而变得exclusive。慢慢从睡梦中醒过来,自己的想法也慢慢显示了很多,可自己还是希望喜欢人的时候能像梦里这样,像电视剧里一样,能轰轰烈烈... 哈哈 什么乱七八糟的。越来越感觉自己像ted了呢。。这可真的不好。每份感情都那么努力,导致到最后自己真的会忘掉当初是怎么喜欢一个人。当初的好感,刚才这种梦里面的情感等等,都会被自己忘记。自己只会专注于让两个人在一起更好的方式,而去忽略自己内心的东西。也许人生就是这样,越现实越好,赚好多好多钱。然后等什么都有了之后再用钱去填补内心的空虚。用现实的自己不断的去否定自己的梦,到头来自己也会觉得自己很幸福。自己骗自己与自己让自己努力,也许只有一纸之隔。跟以前一样,今天的梦也许以后不会记起来,就算记起来又能怎样,自己又没法做任何改变。

妞妞 2

 上周刚写完妞妞的事情,当时多少带了点绝望和无奈的情绪。 结果周五尝试了一下让她在晚上8点多之后哭了十分钟之后睡眠就改观了好多。当时一般晚上7点半给她奶睡之后在8点多的时候会醒一下。之前的方法就是去安慰一下让她睡。之后9点多快10点的时候会再醒一次,一般那个时候我就过去安慰之后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