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metamorphosises”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metamorphosises”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21年12月15日星期三

从彭帅事件聊到AI区块链

 先来Link

其实从这个blog开始的时候就不断的关注在中国的人权的问题。而随着这些年看着国内日新月异的变化,看着有钱人越来越多,民众似乎也是越来越有钱,0几年的时候不断在网上频繁出现的各种人权问题如今在国内基本都到达不到大众的视野了。从这个角度来说,当年西方人们对微博等大众平台对于中国人权问题改善的期待在这些年来越来越小了。而在技术发展的同时,审查制度的完善也到达了同样的高度。从这方面看来,中共在保持国家稳定的问题上面的投入产出比还是很值得肯定的。

其实政府主导的研究和技术发展的项目里面大多数还是遵循着copy-paste的手段和方针。不过这些项目渐渐从表面的商业产品上转变到了背后的技术层面。这点也着实证明了国内技术的进步。不过在网络长城上面,我觉得国内的技术应该达到了世界先进的水平。其实就关键词封锁等算法而言并不复杂,难的是难在如何将上面的指令到达公司内部然后尽快的形成干涉。不知道在国内的互联网私企里面是否存在党委书记这个职务,以及如果存在的话这个职务的主要责任是不是就是对信息过滤负责。谁在做屏蔽的决定?谁在中间进行传达?如果发生屏蔽延迟导致事情发酵过大的情况,谁来负责?

其实中国的问题从来不在于是否像外界所说人权打压,而是以权谋私。这个才是中国群众最深恶痛绝的事情。人权不人权只是西方的定义和概念罢了,这么多年西方媒体的不断宣传只是把人权这个概念在国内越来越妖名化了。10多年前的时候说起人权人们还是会想起一些人权律师啊,杨佳啊之类的例子,而现在说起人权国内的人只会想到西方媒体贼心不死而已。媒体的发展,特别是自媒体的兴起,一方面看似能让更多人接触到更快更新更多的信息,但事实上只是让人减少了自己的独立思考时间,取而代之的去看狗狗和婴儿视频罢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的特别在这被展现的淋漓尽致。

以权谋私,全世界人深恶痛绝的课题,在中国却是亘古至今不变的话题。西方的民主体制和媒体的第四支手的力量似乎已经解决部分问题。但事实上在钱的面前政治的力量还是可以左右很多事情的。这也是为什么这么深受诟病的枪支问题在美国却无法解决,各种政治力量的博弈并不会听从底层人民的声音,而只会听从金钱的声音。在现在的社会里面,似乎只有钱的声音才是最大,然后所有人都为了能听见一点钱的流动的声音而前赴后继赴汤蹈火飞蛾扑火。

 任何事情的发生似乎都能从不同角度来解释出不同的结论。

回到彭帅事件,先从彭帅自己的角度,为什么会在最开始10年前就发生关系?是不是为了能让自己脱离国内的举国体制而采用西方的教练员体制?这种体制的变化的代价和当时的交易筹码是什么?到现在不想继续这个关系了但是为什么只是采用微博这个方式?目的仅仅是metoo的运动的一部分吗?这么多年彭帅在国际上面的话语权难道不会有更多的方式去传递信息吗?如果从一开始就不愿意的话为什么这么多年不收集证据?假设真的是你情我愿,那现在的微博的意思是自我觉醒吗?

再从外界媒体的角度就更百花齐放了。就看wiki里面各方政府的回应就能看出来跟现在中国的关系。就像孩子被父母打了,然后别人的父母各种谴责打人的父母的情况似的,没有人真的为孩子着想。那些打球的队友对手的回应也只能说大部分确实是处于对彭帅的关心。 而事实上即便彭帅除了三长两短,会有多少人能付出一切跟政府机器对抗呢?也许只能期待他们比中国民众更加了解自己民主的权力了。

而从中国政府角度来看,舆论压制和时间平息自然是最正常不过的反应。但是在中共内部的反应呢?真的会有人去问张高丽这个事情吗?如果没有的话,那么所有的党章是不是就是给别人看的呢?(话说其实我问出来这个问题的时候就知道自己心里的结果了,哈哈)在这里是不是国内人的想法就跟在美国的民众对枪支的想法一样的:虽然我觉得这个不好,但是反正没发生在我身上,而且我也做不了什么,所以就这样吧。A想,我会用A的方式来解决B的问题,但是解决不了A自己的问题;B也同样。

这是不是就是一旦成为留学生就没法步入政界的原因?除非留学的地方跟自己的故乡的政治制度是相似的。特别是本科时候出外留学的人。每个人的视野是被自己经历的事情所局限的。但是被拓宽视野的人会对更多事情有更强的容忍度,因为知道你所不能忍受的或者不可思议的事情和制度事实上在另一批人面前不算什么。

每个人只有很短的一辈子,只能做那么点事。有人不想理解别人而只贯彻自己的想法,但是也有人理解所有人而没有自己的想法。前者可以做政治商业媒体,后者可能只能自己想想哲学才能认识到自己的存在。我也许就是后者,接触太多,理解太多,想法太多,而做的太少。就跟这篇blog一样,当初的时候想的好多,但是下笔之后又是乱乱糟糟。从人权到政治到东西方又到人生,这还没扯上ML和区块链呢,yet you know what I mean. 也许AI和区块链这两个极端才是解决人类各种问题的方法。

 ML的核心是用大部分观点去判定一个新的类似的案例。而如果训练的模型所用的案例不够或者带判定的案例过于模糊则ML并没有好的解决办法。51%真的比49%好吗?当然这只是现有的ML的方法而已,如果真的出现超级AI可以利用无限的数据去做学习的话,并且每一次testing也是AI的学习的一部分,那么感觉与其消耗巨大能量去模拟人类世界的方方面面,还不如重新自己建造自然规则然后任其自由发展。快速高效的技术发展需要个体去拓宽技术边界的动力,而降低成本而大规模协作需要统一的管理和规划。AI可以做到后者,但是无法做到前者。而前者的保证就是区块链技术。用AI的大规模管理以及优化来支持区块链里面个体的发展是接下来整个世界,至少是网络世界的发展方向。但是现在发展的错误是,区块链技术并没有应用在拓宽技术边界的问题上面,而是用在了艺术音乐设计奢侈品等方面。区块链技术最应该应用的是科学界的研究交流里面。当处在区块链里面的科学家们完全没有交流和信息阻隔障碍的时候,一定是科学发展速度最快的时候。但是缺乏统一的审查机制之后一定还是会有个体滥竽充数为一己私利而非科学发展而提供垃圾数据或者挂名的情况。

额,写不明白了,今天就到这吧,哈哈哈。


2020年5月5日星期二

理想国

地穴寓言,allegory of the cave,是古典哲学最终名的比喻之一。在理想国对话及第七卷的开篇。
wikipedia link

在里面提到并讨论了关于这个思想实验而衍生出来的一系列观点:

  1. 被禁锢的人所能观察思考并建立理论的一切是基于被禁锢着的信息来源。
  2. 当禁锢被打破,面对背面真正的光芒会不适应,痛苦,以至于会回到原来的阴暗处去继续观察原来的被禁锢的信息。
  3. 当被强制暴露在真实信息来源下时,最开始一样会感到痛苦然后去先观察熟悉的事物,比如阴影,但是会在适应之后发现阴影背后真实信息的来源并且进行思维转换。
  4. 当适应真实信息世界之后再被放回原来被禁锢的地方,黑暗的地方,会在一起经历不适应。这里的不适应和2里面的不适应,在理想国里都用同样的人眼对光亮的调节作为容易理解的手段来去比喻对突如其来的思维转换的不适应。
  5. 讲2和4里面的思维转换进行引申,2里的人比作未受教育的人,4比作不愿做实际事情完全从事只是研究的人,而需要在两者间从容切换的人比作管理治理国家的人。上则能到理解真理的高度,下则能与囚徒们同甘共苦。
这一些观点基本就是理想国里对治理国家的人的希望,也是领导人们热衷于阅读这本书的原因。

这个思想实验里面也体现了古典哲学里面的一些观点,比如知识不是灌输来的,知识是灵魂中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教育和学习只是去引导人去转变灵魂的方向的技巧。灵魂本身拥有视力,而教育并不是把没有的只是灌输到灵魂里去,而是让灵魂去看该看的方向,让其能正确的把握方向。

不过如果没有神的存在去定义”正确“的东西的话,这个对教育的定义也不是很完美。

假如用统计学的方法去让多数人的决定或者观念来去决定“正确”的定义呢?假如真的可以做到这样的实验,那么是不是证明社会作为整体是不是知道“正确”的定义呢?

我觉得更有可能的结果是多数人的决定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定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人类是分裂的,每一个人所处在的群体的倾向性会由群体里面大多数人的看法和舆论去左右,然而群体与群体之间是有一定的缓冲距离来保持不同群体之间的观点的不同和共存;一部分原因是统计学的多数会让人数大的群体占有更多的投票权;还有一部分就是很多事情没有“正确”与否的定义,然后“正确”与否是基于在历史中不同时间点的人类的理解。

如果抛开统计学方法的限制,单纯去思考“正确”的定义,如果有,意味着什么?没有,意味着什么?

有。这意味着总有一天人类会找到这个合乎基于因果论的科学或现代思维方式下的结论。真理的定义只是时间问题,而不是存在问题。那么这个真理是如何决定下来的,是如何存在的,是接下来的思考问题。如果继续下去所有的问题都是有结论的,那么宇宙的问题应该会最后归结于一个终极问题,就是宇宙的来源问题:为什么宇宙存在?

没有。这更像是现在人类所面对的宇宙面对的人类社会的样子。而如果真的有一个人类可以认知的宇宙的极限的话,那么终极问题就是,为什么会有这个极限?如果像Wolfram的理论那样,物理学是超网结构的话,那么最基本的几个法则为什么存在?

人类对于有些观念的理解是单方向的,而有些观念的理解在历史当中是来回摇摆的。

现在的想法:单方向的都是关系与时间的,而摇摆的是关系与除时间维度之外的自然世界的。
时间维度的引申:生命。接下来的引申:欲望。
自然世界的引申:平衡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然而这里面有一个奇点就是地球上生命的诞生,是单方向的还是摇摆的呢?如果是单方向的,那么神造论就很有可信度;如果是摇摆的,那么按照宇宙长度来说这次摇摆的幅度有点过大了,何时才能再次摇摆回去。

把宇宙的思考放在一边,仅讨论人类社会内部的话,人类现在追求的是单方向的。而单方向的追求就需要人类的欲望去驱使,用欲望去更加专注的人会再现在社会更加受人追捧。

而自然的平衡的力量在现在的人类发展面前显得其实微不足道。不论是经济的摇摆还是人类对病毒的一次一次战争,并没有让人类重回几百年前的水平,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相对于一百年前的流感丧生上亿人口,现在人口密度的增加和交流手段的发达并没有让死亡人数相应增加,而是大幅减少。真正的发展停摆或者回退可能还是需要冠状病毒的传染性与埃博拉病毒的致死性相结合之后的产物,而到那时候我相信人类已经有更好的方法去对付它。

总之,专注会让人类更加朝着一个防线:适应人类生存,的方向去发展。

从现在来看,消灭人类的方式应该还不会在人类社会中突然出现。只能让宇宙的陨石或者三体人负责了。

2020年3月12日星期四

Thoughts about talented and myself

今天像往常一样一边开车一边听日谈公园的节目,然后听到了哈佛伊朗博士讲自己在八中少年班的故事,然后就听到了尹希,哈佛最年轻的华人正教授。 刚才看了下15年时候对他的采访,感觉到了真正的shelton在现实世界的代表。在这些天才和成功的人的身上总能看出一些共有的特质:喜欢马拉松,能坚持,会social,对自己懂的东西和不懂的东西会很清楚的分开。

最近自己也经常去想自己的长处是什么,自己的短处是什么,学生时代的成绩代表了什么,为什么自己在工作上的成果并没有像成绩一样那么的突出。

首先,对于意见新鲜的事情自己会有额外的热情去探究,在这段期间自己会进入很高度的激活思维的时段,这种情况下的自己会体验到200%的专注力和理解力。 但是自己的问题是这种时段并不是很容易找到而且持续时间不长。 学生时代一般会在考试的时候达到这种程度,在现在工作的时候一般会在听新领域研究的presentation的时候达到这种程度。在思维被高度激活的时候自己会把对一件事情从0开始到normal level的时间大大缩短,从而让别人觉得对信息的理解速度很快。
另外一方面,之所以不容易出发思维高度激活状态的原因是自己想做的事情太多,而每件事情并不是特别相关联的,这样从一件事情到另一件事情转换的时候会失去原有的状态然后从零开始。这种转换会让自己浪费时间并且浪费自己的专注力,从而减低做事情的效率。(在总结以上的想法的时候正好证明了另一个自己的弱点,就是对自己想法的具体化能力局限于当自己将想法对外输出的时候,不过这个应该是一个通用的特性,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的话无外乎与别人分享想法或者自己找一个这样的平台去具体化自己的想法)。
解决方法的话应该就是尽量不要去分散自己在做一件事情时候的注意力,然后将比较相近的事情放在一起或者接着做,而比较远的事情放在中间有隔断的时间去做。类似的可能关于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可能还有很多,自己应该尽量去用这些方法来提高自己做事情的效率。


2012年6月12日星期二

the end

还是结束了,一切。
本来以为还是可以慢慢挽回的。
什么事情也没法真正去改变过去,改变一个人。
let it go.
自己也许真的是很有问题。每一个relationship都这么莫名其妙的结束了。
不知道这次自己是不是还是会需要那么长时间去忘记。因为这一次自己本来感觉不像以前那么的用力了,但最后发现自己还是came too strong。
每个人到这个时候都会说些好话,比如感谢你怎么怎么样的,或者就骂起来,你怎么这样呢之类的。我呢,什么也不想说了,just let it go。that is all.

转身?自己没法再转了吧。自己也没法再开始了吧。淡忘,不去想,不去爱,就会好了。

丫头。把这个称呼还给你。

2012年6月10日星期日

为什么写东西写不出来

RT。
总感觉感情在自己的心里面都要溢出来了。为什么还是写不出来。不能像以前一样下笔成章,打字如飞了(都用在打飞别的上了?。。。)
也许写点别的话会变好?

嗯。。。说点什么呢。。。

也许自己真的从以前开始就一直太依赖别人。虽然不是很愿意去求别人,表面上看是靠自己,但事实上心里面寄托的东西真的很少很少。所以事实上不会有什么去寄托给别人。但是面对女朋友,自己不知道为什么愿意把一切都寄托给她,让人没法接受。自己的爱情观是怎么形成的呢,真的好奇怪。自己应该去承受大部分的事情,然后再帮别人去承担事情。但自己总是特别自私,别人的事情不喜欢管,还想让别人上杆子去理解安慰接受自己。真是荒唐。
说着说着变成了自我检讨。不管了,反正也没人看这个blog,自己随便乱写一通把。

分析事情,自己总是喜欢去分析事情,但是实在自己经历的太少。感觉好多别人说的事情都好遥远,不觉得是自己一辈子中可以遇到的,但事实上都会或早或晚遇到的。就像之前看的校内上的日志,公司里面不会教自己的东西,都感觉好遥远,但是以仔细想一想发现会近的让人措手不及。理解,沟通,语言艺术,这些自己从来都没觉得很重要的东西在这个世界上确实最重要的生存方法。很难说它和自己的才干哪个重要。A,B两个性质,只有A性质发挥好的时候B性质才可以充分发挥,但是只有A性质而不具备B性质,最后只能慢慢让人瞧不起,另一面,只有B性质的话,除非遇到伯乐,否则连生存都没法生存。A重要还是B重要呢?感觉教育行业从来都是把B性质捧上天,然后花无数的钱去培养人的B性质,而A性质更多的受到的是家庭的影响,生存环境的影响,还有先天能力。没法知道AB哪个重要,但是为什么人们会如此这般的去推崇B呢?为什么没有这么个专门的学校去教人们A的各种解题方式呢?也许最好的A的方式是挫折与时间。Ironically,这两点也同样是B的最好的进步方式。对大多数人来说A根本不用去学,靠的是自身的造化。所以就有参差不齐的状况出现。而B的话说明白了学的完全都是前人思考实验出来的经验,A的话是自己去接触,再加上前人的经验。哎算了,还是想不明白应该用什么样的理论可以去概括这些东西。

另外一点,人的想法真的没法去真正共通,除非经历过同一样的事情。语言上的逻辑再怎么清晰处理语言的大脑是不一样的,因为是用不同的在过去的实践中接受到的东西来推定语言的合理和可信性。所以事实上没法让两个人真正去明白对方的想法。尤其是当两个人的想法冲突很严重的时候,比如争执和误会。争执的时候大脑会“发热”,也就是说他们都很坚定的自己的想法,然后在自己的大脑里面的逻辑中对方的言辞肯定是不合逻辑的。所以谁都没法去听谁。比如老罗和方舟子。误会的时候会更严重,要么是到达了语言的极限性,即便再怎么去描述自己的想法,对方怎么明白自己的想法和逻辑,也没法去让对方相信自己。而且是发生在两个人在这之前都很相信对方的时候,所以最后的结果要比争论最后严重的多。不打不相识,是争论的结果;而误会,只能让两个人无法交流。

思考的速度是靠思考的累计时间来决定的。而且还不是思考的所有累计时间。越近的时间内的思考量越多会跟思维的速度成正比,影响越大,越远的虽然有影响,但是会减少。这个的话感觉可以用函数形式来表示出来呢。。。可能跟记忆曲线也有关系。

paradox
联系与不联系:不联系的时候会觉得有可能自己不够关心对方;一旦联系了会发现可能会影响对方。恋爱中的人想为对方着想,那到底是联系还是不联系呢。这个没法用数学方式来解答。因为语言和人的思维的定义都不是那么的清晰。为对方着想,这个的定义方式没法用数学方式来建模。这个同样可以扩展到打扰与不打扰。但是这个问题的时候自己的位置会决定这个问题的解决方式,而联系和不联系的时候自己的位置比较低,因为大前提就是in a relationship,selfish是不可取的。

未完待续吧。

妞妞 2

 上周刚写完妞妞的事情,当时多少带了点绝望和无奈的情绪。 结果周五尝试了一下让她在晚上8点多之后哭了十分钟之后睡眠就改观了好多。当时一般晚上7点半给她奶睡之后在8点多的时候会醒一下。之前的方法就是去安慰一下让她睡。之后9点多快10点的时候会再醒一次,一般那个时候我就过去安慰之后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