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标签为“self-reflection”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显示标签为“self-reflection”的博文。显示所有博文

2024年8月12日星期一

混沌思考

 又是好久没来这个blog了。

在现在的时代总是有一个感觉,就是信息来的真的多,真的快,全世界任何的大事在几分钟之内或者早上一起来看手机的第一眼就能马上知晓。然而自己的表达的时候却总感觉踌躇不定,不知道如何开始讲起。然后还没等好好整理表达,马上又被新的一轮信息轰炸,之前的想法倒是无足轻重了。大众的聚焦点也是一样,前一秒还在或破口大骂,或坐下吃瓜,又或眼里满含泪水,而下一秒就再被另外的信息海啸所淹没,以至于自己都忘记了前一秒在想啥来着。就像自己在沙发上突然想到要去拿苹果吃,而站起来被手机上Steam夏日促销的消息打断,看了一眼发现自己心心念念的wishlist里面的游戏居然史低90%促销,赶快打开电脑购买,最后总感觉自己刚才想做点什么的感觉。

对于自己来说,这个blog多多少少的记录了这么多年自己的一些想法的变化。其实总体来说自己的想法没有变太多。总会看到一些不公平的事情然后为那些敢于呐喊的人所感动,而自己并没有做很多事情,只是作为一个最不起眼的网民看着这一切来来往往。发生,爆料,控制,失踪,愤怒,怀疑,平淡,忘却,如此循坏。果然,黑豹的高级动物就是对人类最简洁而全面的概括。

自从今年年初知道了王局的youtube频道之后终于满足了多年来自己对于海外高质量中文媒体的缺失的感觉。虽然他们现在还只有一个小团队,很多新闻也是为了赶热度而缺乏更多深度信息的挖掘,但是至少多了一个跟海外华人更加在三观上紧密,而且不故意散布假信息的平台。对于世界苦茶也有同感,小李更不容易,只有自己一个人,但是靠他出色的信息筛查能力和清晰的表述,也成为了自己获取信息的一个手段。在chatgpt时代之后其实每个人都有主动获取深度信息简报的能力,但是听新闻应该还是更容易被接受。在看新闻渐渐的已经被短视频平台所垄断的时代,能看到的新闻越来越多倾向于吸引眼球的一两句话和视觉的刺激,而忽视信息的准确度和来源的可信度。短视频平台只希望大家看到刷到几百万上千万就好,就能赚钱。所以这种爆炸式的传播在根本上是与准确可信的信息是相悖的存在。

看多了个体的事例就想去看背后的社会学哲学的理论然后总结规律和道理,而总结完再一次次的看到同样的事情一次又一次的发生,并且每个人都像忘记了之前的事情一样重复着一次又一次的循环。一件一件这样的事情凝缩成了各个坐标轴上面的一个一个的点,汇入最后的统计学的分析,只留下了坐标轴维度的信息,而其他所有维度的信息就像进了黑洞一样消失了。有些只残留在了后代或者在乎的人的模糊的记忆力,而人没了之后就彻底消失了。

想多了,总结多了,发现一切也都是徒劳,一切也回到了原点,就跟自己从来没看过一件件的事情那样,一切保持新鲜,一切保持热泪盈眶。


2024年1月8日星期一

2023 @沈阳

 上一次回sy正好是4年以前,2019年thanksgiving的时候。回想那时候回去,一切感觉都是那么的好,最多只是喷一喷贸易战和特朗普。自己带着第一次H1b签证回去感觉接下来的日子会那么的好。虽然很遗憾没有见到姥姥的最后一面,恨自己不能提前回去,但是整体来说回国看到家人还是很开心的。很多同学要么毕业之后回国,要么工作一段之后回国工作或者创业。一切都欣欣向荣。高层住宅拔地而起不少,尤其是在dl,老城区已经面目全非,以前爷爷奶奶家的小楼旁边起了高楼,半山腰上的房子也看不到城市的景色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又一座的高层住宅。当时不只是老家,全国各地的房子加个还在飞涨。商场也是一样,里面的服装店和饭店还经营的很不错,国产电影跟好莱坞大片同时在院线上映争取票房。

(下面是回到美国之后继续写的)

而这次回到沈阳之后发现很多地方变化了很大。

1. 商业。这次发现很多以前的万达之类的商场里面卖衣服的地方少了,多出来了第一层卖EV车的,多出了好多卖手机的。还有多出了一层卖儿童用品,游乐场和教培的地方。还出了很多很多新的饭店,都是按照标准的网红宣传模式进行装修的,看广告觉得很好吃但是吃起来觉得跟以前没什么区别。包括中街里面的网红小巷,以前只是小胡同的没有牌子的小破店,现在都整合成了网红小吃街的形式。吃的上面确实多了不少新的种类,包括很多外地的网红美食。但是间接的对于以前小店的老式美食要么网红化要么就需要更花时间去寻找了。还有就是多了很多很多的所谓的“网红”商业街,都是按照网红打卡地的模式规划和装修的,而大半都没什么人。什么晚上没人所以不开门的“深夜食堂”,没有商家的“香港赛博街”,等等。也许是因为是冬天,真的没什么人,所以希望夏天回去的时候人更多一些吧。

2. 医疗。这次回去有“幸”去了一次沈阳最好医院的急诊。当时晚上突然肋骨疼,然后就去了医大一院的急诊。进去之后就被景象吓到了。首先,急诊的区域基本不分病房,都是开放的,空的区域全躺着在打点滴的人。我已经忘记了上一次去急诊是什么时候,所以也许往常的急诊也是这个样子。医生并不会去看每个病人的情况,而是在柜台上等着病人拿着检测报告排队来咨询诊断。看完之后病人要么去化验检测别的,要么得到诊断之后开药或者打点滴。打点滴的人的床也不是医院提供的,而是从医院门口的店租的床。除此之外,还见到了神奇的自助底片打印机和报告打印机。所以总结来说就是看到了医疗上面资源不足和先进设备之间的割裂。自助打印机虽然确实可以方便和减少工作人员的工作,但是省下的钱是否可以用在多雇医生上面。不过我对国内的医疗的确知道的甚少,真实的情况可能更加复杂,所以就不加过多的评价,只是记录一下我的所见所闻。

3. 人。这次回去基本没跟在国内的朋友吃饭见面,见面的基本都是亲戚。而留下来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上一代的盲信公众号,平辈的躺平,和下一代的卷。

上一辈基本被各种公众号短视频平台所洗脑,得到的只有片断化或者被多次剪辑歪曲之后的信息。不过这也跟现在的短视频平台的大趋势有关,想去了解全部信息来龙去脉的人越来越少了。即便没有那么多人真的“忙”,但是让大多数人去花时间多了解一下来龙去脉看来真的是很难很难的事情,况且是上一代没有全面接触互联网技术的人。国内过度的审查和因此孕育出来的畸形的媒体阉割了人们能真正了解来龙去脉的方式,而且并不自知。互联网并没有拓宽人们的信息渠道的选择,而只是更容易地去限制人们的所见所想。不过在这个媒体慢慢都被肃清的现在,这样的信息获取方式也不足为怪了。

对于平辈的躺平,我不知道是只在东北这片大地还是全国的普遍情况。我希望只是“投资不过山海关”的东北才有这样的年轻人。首先,基本没有人去真正的“做”东西。工作不是国企央企,就是银行,或者公务员事业单位。再就是做生意,做销售。就这样的东北谁都不会觉得会有希望。你可以在网上大做宣传来旅游,努力打造旅游城市,但是没工业和高新技术的话我看不到未来的希望。旅游热度总是一阵一阵的,时间长了只有真正的文化才会沉淀下来当作真正的旅游景点,但是工业和投资环境才是赚钱和发展的王道。都说民主国家的政府因为需要民选的选票所以只看眼前利益,但是看现在的国内何尝不是呢?地方高层为了去中央创造政绩而做各种各样的一锤子买卖,只关心来钱快的东西而忽视民众真正需要的医疗扫雪之类的民生事情。不过说白了还是媒体的原因,媒体没法去关注以前关注的民生而只能去关注明星八卦网红热点流量超话,民众真正需要的东西老爷怎么能看到呢?连0几年时候吴仪会见高耀洁时候展示出来的被一叶障目的领导层也不会想到,到了如此发达的手机互联网的20年代,关键的割裂还是老百姓跟衙门之间的信息交换方式。说回大家的躺平,这也是资源有限范围内的无奈之举。而在一旦在体制内,感觉人们在乎的就不再是怎么去完成KPI或者职业规划,而是各式各样的人际关系和无聊八卦。如果在政府里面在乎的只是上面给的任务和指示,而没人在乎民生的话,在政府里面工作也的确没什么别的事情可干了。

而下一辈的卷,似乎也就更加的合理了。职场上面的躺平和晋升无望,变相将注意力转移给了下一代的教育上面。上一代没有胆子抓住赚钱的手段,这一代资本和资源都被各种富一代官一代富二代官二代所把控之后选择稳定工作躺平,而下一代所拥有的令这一代所羡慕的希望便是这一代人的全部。所以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学英语,每天补习到8点,周末继续补课外的兴趣活动版等等都是家常便饭。学校老师不再关心学生们的成长,而只是成为传递上面莫名其妙的政策和发做不完的作业的工具人,对孩子的除了学习之外的任何其他的问题直接找家长解决。 

而一切的这些消极的想法都会被一顿酸菜羊肉火锅所治愈。当然,还有鲅鱼饺子,锅包肉,溜三样,一锅出,雪绵豆沙。。。 无论家乡离自己多远,无论人们的想法离自己多远,食物的记忆是跟随自己一辈子的。家乡与自己的距离忽近忽远,太远了就想回去看看,近了又想远离一些,这是永远萦绕在第一代移民心头的东西。

2021年5月13日星期四

活着

 最近不断地在思考,一个人活着的意义。这个问题已经思考了无数遍,而无数遍也从来没有个promising的答案。也许,当自己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是自己迷茫,需要答案的时候。

也许自己就不适合在这个社会里面生存。

从小就没朋友,觉得好的朋友一个一个都被父母告知不要玩的太多,要使劲学习。唯一能交心的只有写信时候,还是因为可以藏着掖着。从来别人找自己的时候都尽全力帮助别人,当自己的事情来看,而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却不敢去跟别人说,到最后屡屡遇到自己能力的瓶颈。总觉得自己可以更好,再努力就行了。而屡屡的失败让自己现在落到这个平庸的地步。

小时候自己的愿望就是脱离父母,离开父母的管制,然而自己想做的事情总是做的很一般,部分因为自制力差,部分因为沟通能力弱。看来自己缺少的这两个能力都是在社会中生存下去最基本的能力。而自己擅长的专注力和想象力只能在细节的地方发挥长处。

然而结婚之后的自己慢慢的忘记了自己想要什么,从我想要什么变成了我们想要什么,再变成了她想要什么,她怎么想的。也许自己想要的东西也确实凭自己的能力拿不到。也许,怎么都能为自己的也许找出各种的借口。

直到昨天,在超市回家的路上就在想,我到底应该怎么跟她说去austin玩的事情,她会不会像我妈一样就直接不让我去。结果回来一说,果然如此,瞬间让自己觉得又回到了以前,回到了一旦跟朋友出去玩就得想方设法隐瞒的时候,否则就是没有商量余地。缘由当然也随之变化,从要好好学习,不要出去瞎玩,到要省钱买房子,疫情还没过去万一得了怎么办。从小就好奇,为什么自己不能像别人一样想出去跟朋友玩就能跟朋友玩,别人是怎么做到的,究竟是降生家庭的原因还是自己的原因。以前觉得逃避就可以了,大学之后不回国就可以了,现在结婚之后也这样的话,似乎就是自己逃不出的命运了。渐渐能理解LZ不愿意跟人交流的原因了,也许我也会越来越自闭吧。

虽然每次跟人交流的时候都很开心,也就是人称人来疯,但是一旦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就真的感觉自己像行尸走肉一样,漫无目的的活着。想出去,想打破自己的舒适圈,但是出去之后又无比的孤独和不知所措。人都说有归属才会探索,我这从没感到归属感的人想探索也探索不好吧。

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了,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觉得自己可以做的好但是却总是做不好。为什么自己每次想跟朋友出去玩聊天却总是会心有顾虑。感觉自己活到现在,又回到了小的时候一样,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不让做,放手去做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做,不让做的时候也不知道怎么去争取。

哭,有什么用呢。这个世界上又有谁会知道我的想法呢。自己的想法就只能自己憋着吧。在世上活一天就随便凑合一天吧。毕竟,只要还在想,只要还能想,自己就还活着。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就是让自己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吧,而在这个世界中最能让自己感受到真实的,也就只有自己的思考了。

Cogito, ergo sum.

然而在这个社会里面要获得相应的地位和金钱的话,需要的并不是思考,而是实际做出来的东西。即便笛卡尔有超强的思考能力,但是现实社会里面没有人因为他的想法去实践出来创造所谓的“有价值”的东西,那他就是个穷人,因为社会是个贪婪的野兽,对他成长短时间没有用的东西,自然会被遗忘掉。

2020年5月5日星期二

理想国

地穴寓言,allegory of the cave,是古典哲学最终名的比喻之一。在理想国对话及第七卷的开篇。
wikipedia link

在里面提到并讨论了关于这个思想实验而衍生出来的一系列观点:

  1. 被禁锢的人所能观察思考并建立理论的一切是基于被禁锢着的信息来源。
  2. 当禁锢被打破,面对背面真正的光芒会不适应,痛苦,以至于会回到原来的阴暗处去继续观察原来的被禁锢的信息。
  3. 当被强制暴露在真实信息来源下时,最开始一样会感到痛苦然后去先观察熟悉的事物,比如阴影,但是会在适应之后发现阴影背后真实信息的来源并且进行思维转换。
  4. 当适应真实信息世界之后再被放回原来被禁锢的地方,黑暗的地方,会在一起经历不适应。这里的不适应和2里面的不适应,在理想国里都用同样的人眼对光亮的调节作为容易理解的手段来去比喻对突如其来的思维转换的不适应。
  5. 讲2和4里面的思维转换进行引申,2里的人比作未受教育的人,4比作不愿做实际事情完全从事只是研究的人,而需要在两者间从容切换的人比作管理治理国家的人。上则能到理解真理的高度,下则能与囚徒们同甘共苦。
这一些观点基本就是理想国里对治理国家的人的希望,也是领导人们热衷于阅读这本书的原因。

这个思想实验里面也体现了古典哲学里面的一些观点,比如知识不是灌输来的,知识是灵魂中与生俱来的能力,而教育和学习只是去引导人去转变灵魂的方向的技巧。灵魂本身拥有视力,而教育并不是把没有的只是灌输到灵魂里去,而是让灵魂去看该看的方向,让其能正确的把握方向。

不过如果没有神的存在去定义”正确“的东西的话,这个对教育的定义也不是很完美。

假如用统计学的方法去让多数人的决定或者观念来去决定“正确”的定义呢?假如真的可以做到这样的实验,那么是不是证明社会作为整体是不是知道“正确”的定义呢?

我觉得更有可能的结果是多数人的决定并不一定是“正确”的定义,一部分原因是由于人类是分裂的,每一个人所处在的群体的倾向性会由群体里面大多数人的看法和舆论去左右,然而群体与群体之间是有一定的缓冲距离来保持不同群体之间的观点的不同和共存;一部分原因是统计学的多数会让人数大的群体占有更多的投票权;还有一部分就是很多事情没有“正确”与否的定义,然后“正确”与否是基于在历史中不同时间点的人类的理解。

如果抛开统计学方法的限制,单纯去思考“正确”的定义,如果有,意味着什么?没有,意味着什么?

有。这意味着总有一天人类会找到这个合乎基于因果论的科学或现代思维方式下的结论。真理的定义只是时间问题,而不是存在问题。那么这个真理是如何决定下来的,是如何存在的,是接下来的思考问题。如果继续下去所有的问题都是有结论的,那么宇宙的问题应该会最后归结于一个终极问题,就是宇宙的来源问题:为什么宇宙存在?

没有。这更像是现在人类所面对的宇宙面对的人类社会的样子。而如果真的有一个人类可以认知的宇宙的极限的话,那么终极问题就是,为什么会有这个极限?如果像Wolfram的理论那样,物理学是超网结构的话,那么最基本的几个法则为什么存在?

人类对于有些观念的理解是单方向的,而有些观念的理解在历史当中是来回摇摆的。

现在的想法:单方向的都是关系与时间的,而摇摆的是关系与除时间维度之外的自然世界的。
时间维度的引申:生命。接下来的引申:欲望。
自然世界的引申:平衡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然而这里面有一个奇点就是地球上生命的诞生,是单方向的还是摇摆的呢?如果是单方向的,那么神造论就很有可信度;如果是摇摆的,那么按照宇宙长度来说这次摇摆的幅度有点过大了,何时才能再次摇摆回去。

把宇宙的思考放在一边,仅讨论人类社会内部的话,人类现在追求的是单方向的。而单方向的追求就需要人类的欲望去驱使,用欲望去更加专注的人会再现在社会更加受人追捧。

而自然的平衡的力量在现在的人类发展面前显得其实微不足道。不论是经济的摇摆还是人类对病毒的一次一次战争,并没有让人类重回几百年前的水平,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就是相对于一百年前的流感丧生上亿人口,现在人口密度的增加和交流手段的发达并没有让死亡人数相应增加,而是大幅减少。真正的发展停摆或者回退可能还是需要冠状病毒的传染性与埃博拉病毒的致死性相结合之后的产物,而到那时候我相信人类已经有更好的方法去对付它。

总之,专注会让人类更加朝着一个防线:适应人类生存,的方向去发展。

从现在来看,消灭人类的方式应该还不会在人类社会中突然出现。只能让宇宙的陨石或者三体人负责了。

2020年4月17日星期五

写在历史中的现在

一次又一次的经历历史。
多年之后出生的孩子可能会好奇经历这个年代是什么感受,就像我好奇经历60年代文化大革命的时候的人都是什么感受吧。
不过,在历史的湍流当中,似乎大部分的人都是其中的一个小分子,感觉不到太大的波动。而也有一部分人正好夹在了各种湍流的风口浪尖,而他们对时代的感受会完全不同。
这次的事情自己深感到了对舆论控制的重要性。其实一切都是人自己决定的,自己规定的,所以绝大多数的人并不会真正抽丝剥茧去进行真正的独立和批判性的思考,而只会寄托于媒体对信息的过滤然后再去巩固自己的世界观。
所有的媒体的存在就是为了这些人去服务的。在非科学和统计的方法的支持下进行信息的收集和过滤,然后把过滤出来的东西去喂给大多数人,在合乎他们的胃口的前提下。
欧美的新闻播报方式基本都是一样的,在事实之后加上观点和之前对整体情况的偏见。比如在播报任何关于中国的新闻的时候,先放事实,紧接着就是拿出来陈年旧谷子,比如文化大革命啊,8964啊,法轮功迫害啊,人权律师啊等等的事件去联系现在的事实。这样以来,第一,会巩固对这些事情略有耳闻的人对中国的偏见,比如即便是相对正面的中国的报道,也会因为联系到这些事件之后让人把正面的报道要么当作了对以前邪恶的救赎,要么当作背后肯定有猫腻的只是存在于表面的正面事实。通过这种手段,媒体可以做到不会让自己的报道前后事实违背,而且会加强对这些人的观念巩固作用。第二,对于在之前对中国的想法并没有偏见的人,会让这些人好奇为什么这些正面的报道会联系上以前的一些事情,然后了解以前的事情之后就会改变对中国的想法,即便这些事情本身的争议很大,背后的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但是留下来的各方面的资料当然都不会对中国有利,因为同样的手段在之前的事情的报道中被采用。
追随根本的原因的话,第一应该就是殖民时代之后全世界对西方语言的侵入的无防备。全世界很多国家自己的语言都直接被抛弃了,直接完全接受西方语言,而全球化的进程也是由大英帝国时代的残留提供了手段。接下来,18世纪开始欧美对全球化追求的欲望达到了顶峰,先是用殖民的手段,然后20世纪之后用大规模的战争的手段去巩固全球化的正义性,而使用的手段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自由和民主两个听起来完美的思想。同时在20世纪美国在二战之后的天时地利人和情况下对资本的控制进行了整理,完善了自己去实行自由民主思想的必要条件。先是语言,然后是思想,最后是资本。这三方面造就了美国对全世界所有方面的的完美的控制。在这三个方面如果不能一起击破的话最终任何的努力只是昙花一现然后被淹没在历史当中。
语言:在现在全世界语言分布的情况下会越来越倾向winner takes all的理论,也就是说的人多的语言会越来越多,而少的语言会越来越少。所以不会出现一个新的语言蔓延到全世界的情况。当然,是以现在技术的条件下。如果NLP真正做到可以翻译任何人的任何语言下面的任何意思,并且学会现在所有媒体熟练运用的信息过滤的方式的话语言这一个方面其实是中国作为输出自己思想的方面最有希望成功的方式。
思想:人类从来不缺思想,也就是说其实绝大多数的想法在很多年前哲学家们已经思考过了。到现在对于政治的主义基本就剩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个方向,而事实上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采用唯一的一种,而都是两种的结合在不同比例下面的结合。除了政治体制的思考,很多对人性本身的思考也是很全面的,比如自由与平等的矛盾,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矛盾。而民主这一思想其实是政治思想和人性思考像结合之后的产物。自由是人们对于贪婪的欲望美化之后的概念。人类在19世纪之后的飞速发展正式建立在贪婪,或者是自由的追求下的现象。人所追求的自由是什么,无论追求的是什么,背后都有贪婪的欲望在驱使。比如所谓的财政自由,是指对物质上面自己想买什么就能买什么的自由?这个问题已经在所有人身上,无论有钱还是没钱,都能看出来结果,就是在财政上面不存在真正的自由,无论你多有钱只要你还是在追求物质上面的贪婪,那就永远没有尽头。接下来思想的自由,这个只存在于思想当中,如果人能做到完全去追求思想的自由的话那么现在没有任何的人会去阻挡你的思想,因为你只要在脑子中思考就好了,这也许是唯一而且绝对的自由。但是很多人说,中国不让人思考,政府会禁掉各种各样人的想法。而事实上,没有任何的政府或者个人会禁掉每个人的想法,只是限制的方式和手段不同而已。在中国,因为自古以来集体主义的思想深入人心所以政府所管辖的事情会比西方多很多,在管辖的同时也会照顾人的感受,有点像中国父母,爸妈管得多但是照顾的也多。而在西方,自由主义让政府一旦管得多一些人民就开始进行地方运动,就像四方父母,爸妈管得少,给予孩子自由更多,但是照顾的也少。这样在政府上面体现出来的区别就很显而易见,一方面的极端是什么都管,然后不让你有别的不好的思想因为父母的多年的经验告诉你什么是对的,而另一方面就是什么都需要你自己去想去经历,而我不会去管你自己怎么去思考。然而两方其实都没有做到完全的极端,否则两个社会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跟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矛盾一样。在中国多年的集权社会的经验孕育出来了公平的自下而上的晋升体系,即科举和现在的高考。而看似崇尚自由的西方社会因为从小就告诉你了自由是第一,所以就没有任何帮助你晋升的渠道,因为,well,你的选择都是你的自由。以前是各种贵族的阶级体系,现在是各种隐形的圈子,比如兄弟姐妹会政治世家财阀世家来决定你可以在哪一个阶级去体验你的“自由”。
而中国一直被西方指责的对思想自由的禁锢其实是存在的,然而中国自古以来的经验告诉了中国人思想的自由并不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只是一个爱好罢了。给自由的思想提供实验的场所是西方近代社会的做法,而这其实本质上就是去鼓励贪婪的人去满足自己的贪婪。而中国和宗教时代的欧洲都知道贪婪的后果就是对人类集体的不公平,而且这种不公平是隐藏的,因为中间会经历很多环节的关联而导致贪婪的人和最后收到不公平的人之间的联系会让人忽视掉。这就是为什么商人从来在中国都是最让人歧视的职业,在古代欧洲同样,因为商业就是对金钱的特别贪婪的人才能去有动力实现的,对金钱没有欲望的人就不会各种客服艰难险阻去赚钱了。
而西方支持的去批判中国体制,控制人民思想等等的人其实也是因为贪欲,要么是想拿到各种好处(金钱,身份),要么就是单纯的想让别人追随自己的想法然后去满足更大的欲望,比如政治上颠覆政权或者西方得奖然后自己可以名利双收。
其实绝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普通人的贪欲也就很小,在体制里面能活下去,有吃穿住就可以了。而那些想冲出体制,改变体制,想改变世界的人必须靠强大的贪婪的欲望才能让自己坚持下来,这种贪婪,同样要么是对金钱上的贪婪,要么对权力上的贪婪。这些进步的欲望正需要金钱和权力上面的正向反馈才能持续下去,让人持续去努力。这里面权力上面的反馈可以体现在更多的方面,比如享受的特权(例如,只有少部分人才能进入的宴会),人群对自己的认同(例如当明星)和可以容易的执行自己的想法的权力(例如当美国总统,即便是多么愚蠢的想法也可以肆无忌惮的去说去执行)。
另外一个群体有一些不一样,就是科学家或者思想家。当然不排除里面也有是把金钱或者权力和集体认同的欲望作为动力的人的存在,这些人让自己努力的动力则是对这个宇宙的好奇。而正向反馈基本就是体会在自己的想法与现实的观察一致的时候带给自己的快感。这个其实跟一些商人把自己的想法付诸于实践然后得到商业上的成功的正向反馈基本是一样的,就是当自己对世界的想象和现实的反馈一致时的快感。只不过商业上面是用金钱来体现这个反馈,而科学或者思想家会更纯粹的只是对这种一致产生快感。

吃过中午饭感觉想法被打断了,不过重新看一下自己写的东西感觉越来越偏心理学的解释和苏格拉底时代的哲学了。

资本:对这个的控制就是体现在美元上面,这个基本所有人都知道重要性吧。当一个国家控制着全世界交易的硬通货,当然这个国家得到的好处就是不言而喻吧。

不管什么样的体制,其实每个人更关心的应该是微观上面对自己的影响,而非宏观上面的纷纷扰扰。别的地方的情况,媒体都会以水深火热的报道提醒你自己住的地方还不错哦,你看看别的地方都什么样了。基本的事实其实现代国家都没办法去很严重的扭曲,当然除了朝鲜,这一点全世界都差不多。然而对于事实的过滤方法每个地方可能略有不同。但是万变不离其中的就是用通过添油加醋或者不去除掉影响因素的情况下阐述自己的想法。而在微观上面,其实一个人无论在哪里无论贫穷还是富贵,都会有得失,有人欢喜有人忧。对于新冠这个事情,微观上面的处理其实中国跟美国西方都有各自的难处和长处,而且很多的事情其实做法都是同样的。比如中国对无症状感染者之前不计算在总统计人数里面的做法,在西方也是一样,甚至很多地方比如纽约在试剂盒已经很充足的现在依旧没有被检测,即便症状已经持续了很久而且基本百分之百可以确定是新冠感染(我老板的妹妹就是,现在已经2周,身体渐好)。所以说人类在这个病毒面前的手足无措跟政治体制并无半点关系,而政治体制恰恰是让更多人感染病毒的原因。西方的自由开放的人的观念和接触方式加上不作为的管理体制,中国集权体制下面遇到问题时候缺乏有效曝光渠道所带来的对策的迟缓,都是让控制病毒成为难题的原因。种种的方面都影响科学在人类面前体现出来的重要性,对于科学可以证明出来的手段--完全的城市封锁在中国可以做到但是在西方几乎不可能做到,而科学正是西方发明出来的探索世界的方式。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灾难应急方式其实在一些程度上面弥补了自由散漫的社会对灾难应急的不足,但是当真正的灾难降临,显然还是远远不够。
其实求同存异这一点才是正常大多数人应该采用的方法,然而因为思维的不透明和黑暗森林法则,使得那些追求贪婪满足自己欲望的人让求同存异变得收益底下,这点在博弈论里面已经很详细的研究过了。比起接受敌人共同生存,消灭敌人或者将其同化才是人类自古以来的生存之道。这是智人赖以生存的方法,亦是其他人种(如尼安德特人)灭绝的原因。

解决世界问题的终极办法,一是树立新的共同敌人,比如外星之类的。二是全人类信息共享,而这种共享并不是网络全球化这么简单,而是在没有人类自己的有目的的媒体的情况下实行的人类信息共享。这个事情人类是不可能自己做的到的,现在的希望只能寄托于完全体的人工智能,当然这个人工智能也不能拥有像人类一样的偏见和信息过滤的方式的条件下。所以这个人工智能首先要学会用统计方法去理解所有跟人类社会相关的信息,然后用科学方法去继续探求这个宇宙的方方面面。而这种人工智能现在也没有好的方法去实现,现在的人工智能都只是在模拟人的思考方式的低级人工智能。或者,在不同的人的眼里,这也许就是神。

(第二天)
感觉自己乱七八糟写了太多东西,而每个方面似乎都能进行延展然后用超图的方式去链接在一起,Wolfram的理论很有道理,不只是物理学的基础原理是这样,人类社会中的方方面面似乎也可以用这种方式来连接在一起。我去好好学学超图理论了。

2019年2月25日星期一

self reflection

感觉自我反省这个主题自己经常在blog上面写,所以已经是不知道第多少次的self-reflection了。

这次呢,是关于自己如何让自己有动力的去做该做的事情。自己总会在做一件事情做得太多太久的时候感觉到厌烦,特别是当这件事情没有强制性的压力逼自己向前push的时候更容易产生这种情绪。所以自己很喜欢上课,上课的deadline让自己感觉自己完成的事情很多,然后自己很努力。但是其实上课只是学的是知识,当真正运用知识的时候很多情况下自己根本不知道该用什么,换言之,自己可能缺乏将问题梳理清楚,然后重新规划问题并且去解决的能力。再往深点说,其实自己也有这种能力,只不过没有足够的动力去让自己去motivate自己然后运用所有这些方法去做事情。最简单的动力的来源就是别人给定的目标,只要去达成就可以了,比如上课的deadline啊,或者老板给定下来的期限。但是这个工作的一大特点就是老板并没有真正硬性的期限。可以说是管理上面不够push,不像别的公司的老板一样给员工定目标然后去考察绩效等等。所以取而代之的就是自己需要self-motivate。今年开始自己才逐渐感觉自己回去认真想工作的事情了,而不是给个很loose的目标,然后随便做一做就好了。自己需要对每一个project的每一个细节进行管理和记录。将每一个project的每一个目标定下来,然后一点一点的记录进程,会让整个的工作觉得有效率很多。

然而现在方法掌握了,动力却有的时候还是很缺失。然后很一直苦于纠结怎么去改善,因为自己有的时候就是一干闲事然后就停不下来,还不容易停下来了也不愿意去干该做的事情。最近发现有一种方法,就是上社交网络或者各种信息渠道去看自己的朋友的进展如何。看着社交网络上面或者个人网站等等上面朋友的丰功伟绩,然后对比自己没什么成就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真的好差,然后还在这里不务正业,然后就感觉到了内疚,从而恢复自己做事情的动力。虽然自己知道而且所有人都说最好的给自己动力的方式是去坚定自己的目标,然后要有自制力和信心,但是真正去实现这些实现目标的方式的动力还是得来自于自己觉得容易让自己获得动力的方式。我的话可能除了别人给的deadline之外最后用的就是这种peer competition了。比如说看看比我还小却很聪明然后做什么事情都能做得好发各种paper还赚钱赚的多的人的简历或者achievement,感觉自己瞬间是个傻逼,然后坐直了乖乖回去干活好了。很鸡贼的方法,所以没法在别的地方跟别人share,只能默默写在这里。

最近越来越觉得很多的话,很多的情绪需要在特定的情况去改变或者至少去控制。即便是结婚的两个人或者最亲近的家人都需要。这个也慢慢去改变吧,情商这个东西遇到人越多越高,没法遇到那么多人的话就在遇到每一个人的时候珍惜锻炼的机会吧。

妞妞 2

 上周刚写完妞妞的事情,当时多少带了点绝望和无奈的情绪。 结果周五尝试了一下让她在晚上8点多之后哭了十分钟之后睡眠就改观了好多。当时一般晚上7点半给她奶睡之后在8点多的时候会醒一下。之前的方法就是去安慰一下让她睡。之后9点多快10点的时候会再醒一次,一般那个时候我就过去安慰之后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