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13日星期四

活着

 最近不断地在思考,一个人活着的意义。这个问题已经思考了无数遍,而无数遍也从来没有个promising的答案。也许,当自己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就是自己迷茫,需要答案的时候。

也许自己就不适合在这个社会里面生存。

从小就没朋友,觉得好的朋友一个一个都被父母告知不要玩的太多,要使劲学习。唯一能交心的只有写信时候,还是因为可以藏着掖着。从来别人找自己的时候都尽全力帮助别人,当自己的事情来看,而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却不敢去跟别人说,到最后屡屡遇到自己能力的瓶颈。总觉得自己可以更好,再努力就行了。而屡屡的失败让自己现在落到这个平庸的地步。

小时候自己的愿望就是脱离父母,离开父母的管制,然而自己想做的事情总是做的很一般,部分因为自制力差,部分因为沟通能力弱。看来自己缺少的这两个能力都是在社会中生存下去最基本的能力。而自己擅长的专注力和想象力只能在细节的地方发挥长处。

然而结婚之后的自己慢慢的忘记了自己想要什么,从我想要什么变成了我们想要什么,再变成了她想要什么,她怎么想的。也许自己想要的东西也确实凭自己的能力拿不到。也许,怎么都能为自己的也许找出各种的借口。

直到昨天,在超市回家的路上就在想,我到底应该怎么跟她说去austin玩的事情,她会不会像我妈一样就直接不让我去。结果回来一说,果然如此,瞬间让自己觉得又回到了以前,回到了一旦跟朋友出去玩就得想方设法隐瞒的时候,否则就是没有商量余地。缘由当然也随之变化,从要好好学习,不要出去瞎玩,到要省钱买房子,疫情还没过去万一得了怎么办。从小就好奇,为什么自己不能像别人一样想出去跟朋友玩就能跟朋友玩,别人是怎么做到的,究竟是降生家庭的原因还是自己的原因。以前觉得逃避就可以了,大学之后不回国就可以了,现在结婚之后也这样的话,似乎就是自己逃不出的命运了。渐渐能理解LZ不愿意跟人交流的原因了,也许我也会越来越自闭吧。

虽然每次跟人交流的时候都很开心,也就是人称人来疯,但是一旦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就真的感觉自己像行尸走肉一样,漫无目的的活着。想出去,想打破自己的舒适圈,但是出去之后又无比的孤独和不知所措。人都说有归属才会探索,我这从没感到归属感的人想探索也探索不好吧。

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了,什么时候开始的,为什么觉得自己可以做的好但是却总是做不好。为什么自己每次想跟朋友出去玩聊天却总是会心有顾虑。感觉自己活到现在,又回到了小的时候一样,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不让做,放手去做的时候不知道该怎么做,不让做的时候也不知道怎么去争取。

哭,有什么用呢。这个世界上又有谁会知道我的想法呢。自己的想法就只能自己憋着吧。在世上活一天就随便凑合一天吧。毕竟,只要还在想,只要还能想,自己就还活着。

活着的意义是什么,就是让自己存在在这个世界上吧,而在这个世界中最能让自己感受到真实的,也就只有自己的思考了。

Cogito, ergo sum.

然而在这个社会里面要获得相应的地位和金钱的话,需要的并不是思考,而是实际做出来的东西。即便笛卡尔有超强的思考能力,但是现实社会里面没有人因为他的想法去实践出来创造所谓的“有价值”的东西,那他就是个穷人,因为社会是个贪婪的野兽,对他成长短时间没有用的东西,自然会被遗忘掉。

2021年4月17日星期六

重温Friends

 这两天莫名其妙的重温了Friends了一下,第三季和第四季。感觉Friends真的是一开始就停不下来。不过每一次重温的时候都会有新的感触。文化的作品好像都是这样,讲的虽然都是当时的视角下的生活和感想,但是放在未来的不同的时代就会慢慢的赋予不一样的意义。

先说Friends里面搞笑的部分,第一遍看的时候真的是感觉纯搞笑还有能体会到很多自己不曾体会到的美国的方方面面。虽然里面对race的笑话已经做到not offensive,但是对男女偏见,同性恋偏见等等放到现在可能根本不能在美国过审。作为普通大众非少数群体来说的话那时候的笑话真的可发挥性更高,可搞笑的东西也更多。不过,真的没法想象Friends现在已经是20多年之前的作品了,而自己第一次看也是10年之前了。 Friends结束之后的十年是手机的十年,再之后是互联网的十年。两个时代之前的作品在现在看来很多东西还不过时,这才是经典的力量。

再说细节,第三季和第四季,乃至整个Friends里面的很多戏剧冲突都是因为两个人的沟通没有到位。不过这就是以前人的生活。90年代每个人还没有自己的手机,大家还是用座机,那时的电话沟通是以家庭为单位,人在家里为条件的。后来的附属品和手机的前身就是bp机,而这正是Friends所在的美国的90年代大家的标配。再往前美国普及电话的时代就是几十年之前了所以这种沟通的方式基本上持续了够久以至于大家会忘却没有电话时代的沟通的方式。如果想看在之前的沟通方式,基本可以参照中国90年代电话普及以前80年代改革开放时候10年的作品。

说远了,回到Friends,第三季里面Ross跟Rachel的第一次分手,第四季里Ross跟Emily的互相跑到对方国家的surprise visit,都是源于没有沟通到个人造成的误会。但正由于这些误会,这些或甜蜜或虐心的强烈的戏剧冲突,让观众更加的一起感同身受。现代的时代由于拥有网络加手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成本降低到以个人的每时每刻为单位。这种似乎0成本的沟通导致了现在很多很多好的作品都不在以现在的时代作为背景,而是舍近求远的把背景设计在以前或者发展到尽头的以后。然而,现在的这种沟通在蚕食的是人与人真正的面对面的沟通。电话时代因为地点和信号的限制,虽然有声音这种沟通方式但是很多的想法和想说的话还是不能直接在电话沟通。而网络手机短信app等等的出现之后,人与人的沟通似乎可以更加详细和清楚,不论是email的工作沟通还是短信的个体沟通,人们感觉很多事情已经能够在文字当中沟通清楚了。

先不说email沟通在工作上面明显的好处和坏处,只说个体的短信或者社交网络app的沟通方式,与以前的手机沟通就有两种主要方面的不同:一是短信的时效性和紧迫性,因为并非完全的时时沟通,发信息的人可以在任何他觉得合适的时候发信息,而接受信息的人也并不一定在看到时候就直接回复,很多时候甚至都会后来遗忘掉,因为人很不善于对碎片化信息的记忆。这与直接手机语音沟通有很大的区别。所以现在越来越习惯于短信沟通的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直接的电话沟通,因为语音的实时沟通需要动用全部自己的注意力和沟通能力,而文字信息并不需要,想看想回的时候再回就好了。二就是信息缺失。这一点在每一次的交流技术的更新换代都会产生变化,以前的写信时代,双方沟通的只是自己凝聚下来的想法,代价是几个星期几个月的等待;座机时代,双方沟通的是用实时的声音,代价是去了解对方在家的时间,家里人的schedule等等;手机时代,双方可以理论上每时每刻都能找到对方,虽然而与座机一样,只有声音的交流仍然会有一些误会的产生,而代价就是每个人失去了自己真正的独处时间还有就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垃圾诈骗电话;而短信和现在的网络短信时代以及后来的手机语音视频等等的科技是以前所有沟通方式的总和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大杂烩,要什么有什么,而代价就是人对网络沟通方式的过于依赖导致对真正线下沟通的忽视。


2021年4月1日星期四

写在愚人节中的费城

突然之间 
对人生的意义又产生了疑问

不知道自己想做的是什么 
不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是什么 
不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 
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之前还好好的以为, 
人生不就是麻烦嘛: 
没有麻烦就去找麻烦, 
有麻烦就去解决麻烦。 

 可现在又对这一切产生了厌恶 
只能用被动的信息去麻醉自己 
用破碎的刀片去切割自己 
像破碎的玻璃 
以为每一块都是完好的 
却永远拼不起来 

走在春寒料峭的费城 
耳朵里日谈公园的无关紧要的podcast 
适宜的的露营的话题 
老狼的敲响天堂之门的歌声 
和刺骨的春风 
深呼吸 
嗯 这真实的感觉 
比思考中的自己还要真实 

真实感 
原来这是自己多年来最想去追寻的 
慢慢地 
自己也许可以开始体会到 
身体与思想的融合 

也许 
这才是意义

2021年1月28日星期四

GAMESTOP

真的是有一次见证了历史。活久见。

How Will the GameStop Game Stop?
GameStop 引发了散户与华尔街的对抗。最终以何种结局收尾,只能让时间来说话了。 

现在的话Robinhood开始管制trading来达到控制市场的手段不知道会不会被法院裁决还是政府默许。 

话说作为一个革新的产品,Robinhood的初衷就是能让更多没有经验的人去容易的进入股票市场进行炒股,而现在robinhood的所作所为就是完全被市场的领导者掐住了脖子然后做出的决定。正所谓革命者到头来还是最恨别人革他的命。

作为一个局外人突然打进了华尔街的社会,在社会里面摸爬滚打多年之后出来后基本就忘却了初心,trading for everyone. 降低行业门槛,这个idea永久不会过时。

不知道医疗领域会不会出现这样的一个产品呢。

2021年1月27日星期三

2021

以为这是2021年第一篇blog,结果好像是第二篇。
居然忘了把年初高中同学zoom会面的事情记录下来。
总体来说呢,大家都长大了很多,毕竟都工作了;但是也都还是以前那样,毕竟这么多年看过来的。
本来只是在12月份的时候跟BX zoom了一下,然后不知不觉就聊了好几个小时,让我突然怀念起了高中在日本留学的时候熬电话粥那次了,只是那时候的我和XG只是对彼此眼中的天真的世界的漫无边际的交换。当然还有在外国语语言突击的时候BX跟BX在教室左边最后一排聊了一个晚自习的那次,那次让我第一次体会到了什么叫三位一体的喜欢。(到底是不是在外国语的时候?具体聊了什么?真的不太记得了,但是第一次让我感觉到了和自己喜欢的人的灵魂上的交流带来的快感。然而那时sb的自己也没有做出任何举动。。。真的服了。不过也是,自己配不上她。。。)
说远了,反正聊过之后就感觉应该在过年的时候要么把美国这边的人招一下zoom上面聚一聚,update一下大家都怎么样,或者玩个amongus之类的。结果在群里面越弄越大就变成了网上聚会了。
虽然最后来的也只有10几个人,大多都是在国内和美国的,但是能聚一次真的很不容易。具体的内容就是按照学号说自己的近况,然后剩下lmh和cc等少数几个人的时候再用学号来一遍其他人在干嘛的八卦。有些真的是很劲爆的“八卦”,以至于真实性很有疑问。
人,真的很有意思,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瞄准自己的一个一个目标,去实行,去规划,去努力。然而当回看过去的方向的时候,却能感觉到怀旧带给自己的一种很神奇的情感。这个情感是为什么产生的呢?对自己的作用是什么呢?如果都是按照进化论解释生物的进化的话,这个怀旧感似乎也没有什么道理。
刚才回去整个回顾了一下自己以前的blog,出了理所当然的稚嫩之外,很有意思的是自己似乎并没怎么变化。生活方式还是那样,漫无目的也还是那样。缺乏长期的目标和执行力,同样缺乏对目标实施上面的决心和专注力。所以导致自己似乎越来越觉得自己很笨。不像高中以前的自己了。好像之前看过那个北大的学霸双胞胎姐妹的新闻里面她们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辉煌,15岁的辉煌不代表20岁的,20岁的也不代表30岁的。成长的一个特征就是去接受自己,接受厉害的自己,更要接受不如别人的自己。小时候自己前进的动力是离开这个家庭,离开父母的管教,离开考得不好时候父母的失望的表情,离开他们不让自己去玩去自由的探索想做的事情的过去。而真正离开家之后,却由于缺少自律和自信,导致学习能力和专注力不抵以前。到现在10多年来还是没有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
其实说难也难,说容易也挺容易的。道理都懂,怎么去实行也懂。但是上班结婚之后琐碎的事情让自己有些时候很难去专注做一件事情。
今年的目标也还是那些吧,专注做好工作,训练记忆法,和继续保持体重吧。毕竟感觉今年的疫情可能还会那样。
话说去年去日本那次之后回来好像也没写blog。简单记录一下吧,就是:吃的好吃的,见到了好多好久没见的朋友,怀旧了很多事情,包括重新走了当时自己的住处和学校,去了经常去的中餐馆吃饭。。。很开心,不管变化的没变的,毕竟荣回故里的感觉是很独特且无法比拟的。等疫情结束可以旅游之后带老婆去日本好好玩玩,补偿一下自己大学时候没去很多地方旅游的遗憾吧。
至于对这个世界的感悟,没什么更深层次的了吧。感觉道理无外乎就是那些,古代人都琢磨透的东西,只不过换成新时代的论据和例子而已。自己相信什么?自己能相信的只是做好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被其他的事情和信息去分心,因为每个方向都有专业的人去做,去努力,包括我一直很深恶痛绝的媒体和政治,也有很多人为了理想去努力做自己觉得正确的事情,而我们这些只知皮毛的人的炫耀能算什么呢?也许一文不值。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出不去的时候就读书,能出去的时候就多出去走走,出去看看。人生就是这么简单。
YOLO,you only live once

2021年1月15日星期五

Interesting blog

今天偶然在下电子书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博客

此博客的宗旨是:

  • 提升思维能力
  • 普及政治常识
  • 扫盲翻墙姿势
  • 揭露党国嘴脸
  • 网络安全教程
  • 软件开发技术

所以基本上可以知道是一个在国外大厂(非apple)做系统安全的一个engineer。

虽然对里面作者(编程)的很多观点不能苟同,比如用同样偷换概念和断章取义的方法来批判党国,但是作为信息收集类工具来说的话,里面很多的信息还是做的很好的。即便我不是程序员,也对网络安全一无所知,但是根据他的科普和解释能看出来作者还是个很有思想而且很有能力的人。

所有的人都试图把信息归类,或者归纳到自己的理论当中,而为了这个目的会有意无意的把自己的观点融合到信息当中。即使对很多想保持中立的媒体或者个人来说,他们会努力将bias降到最低,但是信息频率和信息选择都会使信息的发布变得无法做到中立。这一点是人类的本性和技术限制的原因所以到目前为止没有好的解决办法,但是标榜自己是中立但是有意的去灌输自己观念的群体就跟为了赚钱的商人没什么两样。

Anyway,这个博客还是很有意思的,很符合我的口味。

2020年8月20日星期四

关于吃播的思考

 最近国内央视开始批判吃播的现象了,观点是浪费食物,铺张浪费,并且结合今年全球食物短缺的现状。

基督教里面的七宗罪里面gluttony,即暴食排列第一,或许就是因为在古代历来粮食是人生存最重要的一部分,浪费食物的另一层意思其实就是剥夺别人生存的权力。这也是宗教对于人类社会的约束的一部分。对于人的生存来说,拥有足够生存的食物和好的环境是每个人生理上面的需求之一。但是这种需求并不是有限度的,就像很多动物一样,当给它超过自己能承受的食物的时候,动物也会想方设法的去保存或者吃掉。然而大自然在这时候给予的约束就是自己的胃,保存的数量(chipmunk 花栗鼠的腮),和忘却食物地点的大脑(松鼠会将过多的松子存起来埋在地下,然后忘记,从而间接种植了新的松树)。

而人类在古代虽然已经掌握了一些保存食物的技术,但是技术还没有发达到在每个单独国家的每个人都能食物无忧的地步。所以在自己的社会里面由于阶级和生产工具的差距导致的食物的差距会让人自然而然把暴食这一罪行的憎恨排到前面。在古代,如果皇帝阶级达到铺张浪费的地步的话往往就预示着朝代的末路。

在食品工业化和信息全球话的现在,一切似乎都改变了很多。暴食,对金钱的贪婪,对权力的贪婪,在现在变得并不是坏事。在现在的资本主义国家和已经工业化的国家里面,上层对金钱的获取总会最后在花钱的时候一层一层转到下层人民,对食物的工业化会将食品的成本显著降低,最后将整个社会的经济激活起来的同时让所有的人都能享受到满足卡路里需求的食品。至少在已经工业化的国家里面这套做法是可行的。而保证这种经济循环的后盾就是健全的不基于掌控国家权力的组织的法律体系和人民意见的有效反应渠道。在民主(或者尝试民主)的国家里面,这两个分别是独立的法院和独立的媒体。而在非民主国家里面,就更加复杂,甚至有些国家并不存在这两个系统。在中国更多的是两个极端的结合:中国拥有解决一部分民事和刑事案件的独立的法院系统,但法院的方向是由统治党派决定的,所以在部分法院的判决里面体现的对于法律的解释事实上是统治党派的决策来指定的;媒体也是一样,关于民众的鸡毛蒜皮的小事媒体拥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然而关于涉及国家的报道,报道方向和尺度的拿捏还是要基于统治党派的政策方针。于此相辅相承的是两者在执行层面的自由度和统治党派自行建立的透明体制。举个例子,在美国,一切大大小小的事情如果较真起来就需要警察的执法,因为法律是不可逾越的,然而在中国,如果只是小事的话,警察都会第一建议和解而不是去打官司。也正是因为法律的体系并没有覆盖到社会所有矛盾的方方面面,政府设立了监察部门和各种沟通渠道(比如消费者权益协会)去满足民主的大大小小的要求和听取意见去缓解法院和民众的压力。而这套体系是现代资本主义和5000年来中国的封建社会的智慧的结合体。

但是在这套体系没有建立起来的国家里面,暴食和贪婪并不是一件好事。在这些国家里面,暴食和贪婪应该像古代基督教一样作为罪恶去看待。暴食只会让民众没有食物,贪婪只会让顶层贵族越来越富。同时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5000年中国的智慧去建立由下至上的晋升阶梯和道德约束,并且全球化导致原来的顶层贵族的金钱可以并不在国内消化,而是直接拱手交给富有的别国。中国是两者之间的存在,所以在拥抱资本主义的同时,政府会去引导正确的事情,即便可能对经济有坏处。暴食和铺张浪费事实上是在现在资本主义经济里面的重要驱动力之一,贪婪和浪费驱动了产品的过量生产和过量消费,就像懒惰驱动了某些新技术的开发一样。

另外一点,全球化的社会事实上只是有钱阶级的全球化,而贫困阶级并没有接触全球信息和物资的能力。贫困的人们依旧只能依赖自己国内的体制去满足基本的生存权力。暴食和贪婪之所以在发达国家不再是问题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利用全球化的机会去转嫁国内矛盾的能力。美国用美元来转嫁美元通胀的方式已经众所周知,而工业生产同时的副产品,比如工业废料,各种垃圾,高污染低回报的生产原料等等都通过全球化转嫁给了世界其他的发展中国家。这也不是什么试图隐瞒的秘密。而在所有的行业都进行全球化的同时,媒体却在更加稳固的进行逆全球化。每个国家的媒体的受众都是自己国内的人们,所以当对自己有利的报道就会铺天盖地,而外界的指责就会充耳不闻。也就是说媒体就是人民的有色眼镜和过滤器。这里我又不知不觉的转移到了对现在媒体的痛恨。

总结一下,就是中国的政府对这种铺张浪费的批判事实上作为我是很支持的,而在民主社会里面并没有这种约束的方式,就跟现在新冠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可以做到根绝新冠而西方民主社会里面没办法做到一样。但是凡是都有度的限制,就像在东方的民主社会里面人们的集体主义思想也可以做到强制约束一样,当这种批判走到了极端的话,中国人民的另一面就会被激发出来,而自己再也不像看到60 70年代的悲剧了。

妞妞 2

 上周刚写完妞妞的事情,当时多少带了点绝望和无奈的情绪。 结果周五尝试了一下让她在晚上8点多之后哭了十分钟之后睡眠就改观了好多。当时一般晚上7点半给她奶睡之后在8点多的时候会醒一下。之前的方法就是去安慰一下让她睡。之后9点多快10点的时候会再醒一次,一般那个时候我就过去安慰之后就...